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挽费检正(其三)赏析

挽费检正(其三)

宋 · 李流谦
忆作荆州客,多惭鲍叔知。
苍黄悬榻地,恸绝盖棺时。
映睫馀残泪,亲肤有近期。
空山那得去,倚杖鬓如丝。

注释

荆州客:指作者曾在荆州做客的经历。
鲍叔知: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这里比喻知己的理解。
苍黄:形容暮色或病态的黄色,此处暗指生命的晚期。
盖棺时:指人去世的时候。
映睫:泪水照在眼睫毛上。
亲肤:亲人肌肤的触感,暗示思念之情。
空山:空寂的山林,象征孤独和无依。
倚杖:拄杖而立,表示年老体衰。
鬓如丝:形容两鬓斑白,暗示岁月流逝。

翻译

回忆起在荆州做客的日子,常常感到惭愧鲍叔牙对我的理解。
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如同悬挂在半空中的一张榻,临终时悲痛欲绝。
眼睫毛上还残留着未干的泪水,亲人的肌肤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如今空荡的山间,我又能去哪里呢?只能倚杖而立,两鬓已如白丝斑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流谦的作品,名为《挽费检正(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深切的悼念。

“忆作荆州客,多惭鲍叔知。”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曾在荆州做客时,对朋友鲍叔知的思念之情。"忆作荆州客"表明诗人曾经在荆州逗留过,可能是因为仕途或其他原因;"多惭鲍叔知"则透露了诗人对鲍叔知深厚的情谊和愧疚之情。鲍叔知很可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苍黄悬榻地,恸绝盖棺时。”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悲凉的景象。“苍黄”形容的是大地的颜色,带有凄凉之意;"悬榻地"则是指古代丧礼中,将死者的遗体置于高台之上,让亲友能够从四面围绕吊唁。"恸绝盖棺时"则描写了朋友去世,亲手为其覆上棺木的哀痛场景。

“映睫馀残泪,亲肤有近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不舍。"映睫馀残泪"说明诗人因思念而落泪,泪水浸湿了眼睑;"亲肤有近期"则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早日与逝者相见。

“空山那得去,倚杖鬓如丝。”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无力感和对死亡的无常的感慨。"空山那得去"是说即便是在空旷的山中,也难以找到一个可以永恒停留的地方;"倚杖鬓如丝"则形容诗人年迈体衰,头发如同细丝,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个人的哀伤情绪,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情感深度和文学上的艺术造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