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注释
何处:哪里。觅:寻找。
萧然:冷清的样子。
北台:北方的高台。
云间:云层中。
耸:耸立。
孤翠:孤独的绿色(指树木)。
浮远涨:泛起远方的波纹。
新枣:新熟的枣子。
剥:剥皮。
晚瓜:傍晚的瓜果。
饷:馈赠。
西风:秋风。
落日:夕阳。
万窍:万物的孔隙。
含:包含。
悽怆:悲伤。
念:想到。
急行乐:抓紧时间享受快乐。
白发:白发苍苍。
不汝放:不会让你停留(指时光)。
翻译
在何处寻找初秋的气息,独自一人站在北台之上。秋天的到来还未明显,但风和日光已经变得清爽明亮。
云层中挺立着孤独的绿色,树林边缘泛起远处的波澜。
新摘的枣子逐渐成熟,傍晚的瓜果还能供人分享。
西风吹过,伴随着落日,万物似乎都带着哀伤。
想到时光匆匆,白发催人老,不容我再拖延享乐。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与情感的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首句“何处觅新秋”直接引出了寻找新秋的主题,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萧然北台上”来间接表达,给人一种寻觅中的期待和迷茫感。
紧接着,“秋来未云几”与“风日已清亮”相结合,描绘出秋天即将到来的氛围,风和日光都预示着秋意的浓厚。然而,这种描写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使读者在心中形成更为丰富的画面。
“云间耸孤翠”与“林表浮远涨”两句,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将秋天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孤翠”指的是树木的颜色,而“远涨”则形容山峦的层次感,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接下来的“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两句,则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如同一幅秋收图卷展开在读者面前。这里的“新枣”和“晚瓜”,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农产品,更是秋天丰硕成果的象征。
诗歌后半部分,“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转而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西风”和“落日”,都是秋天最能引起怀旧情绪的事物,而“万窍含悽怆”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面对现实无常的哀愁。
最后,“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两句,是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建议。虽年华老去,但仍提倡要及时行乐,不被世俗羁绊。这也反映出古代士大夫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更通过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