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歌
清 · 胡正基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
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
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
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
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
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
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
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
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
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
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
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
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
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
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
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鉴赏
这首清代胡正基的《铁枪歌》以铁枪为线索,描绘了一位英勇抗敌的士兵形象。诗的开篇“铁枪归,人不归”就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表达了战死沙场的士兵未能返回家园的哀痛。接着,诗人通过“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来赞美士兵的武器不仅是战斗工具,更是他书写忠诚与勇气的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和“狆苗蚁集盈万千”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士兵誓死守卫粮台,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毫不退缩。“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刻画了士兵在孤立无援时的坚韧精神。最后,“枪归谁云人不归”再次强调了牺牲的主题,枪虽回,但人已逝。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铁枪这一具体物象,展现了古代士兵的英勇与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