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刊字蔡生
宋 · 方岳
六经四十三万字,古未版行天所秘。
鲁才得见易春秋,书到汉时犹默记。
不知何年有尔曹,误我百世惟寸刀。
日传万纸未渠已,宇宙迫窄声嘈嘈。
一第竟为吾子慁,办笔如椽补龙衮。
生毋谓我不读书,待捡麻沙见成本。
鲁才得见易春秋,书到汉时犹默记。
不知何年有尔曹,误我百世惟寸刀。
日传万纸未渠已,宇宙迫窄声嘈嘈。
一第竟为吾子慁,办笔如椽补龙衮。
生毋谓我不读书,待捡麻沙见成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六经:古代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版行:出版发行。
天所秘:指天意或上天隐藏的秘密。
鲁才:指鲁国的学者。
易春秋:《易经》和《春秋》两部经典。
尔曹:你们这些人。
寸刀:比喻微小的错误或影响。
万纸:形容数量极多的书籍。
渠:代词,这里指完成。
一第:地位或等级。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慁:扰乱,打扰。
办笔:处理,修订。
麻沙:古代地名,此处指珍贵的古籍。
成本:原版书籍,原文本。
翻译
六经共有四十多万字,自古以来都是天之奥秘。只有鲁国人才能见到《易》和《春秋》,直到汉代还能默写记忆。
不知何时你们这群人出现,用一把小刀误导了我千年。
每天传递无数纸张仍未完成,世界仿佛变得狭小,声音嘈杂。
我的地位竟因你而混乱,我用大笔如椽来修订你的著作。
活着不要以为我不读书,等我找到原始版本,一切真相可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方岳创作的《题刊字蔡生》。诗中通过对古籍《六经》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籍传承的不易和珍贵,以及个人对于知识学习的渴望与执着。
"六经四十三万字,古未版行天所秘。鲁才得见易春秋,书到汉时犹默记。"
这里描绘了《六经》这一庞大的知识宝库,它曾长期不为世人所知,是天地间的秘密。即便是孔子这样的智者,也只在春秋时代才得以窥见一斑,而到了汉代,人们对于这些典籍仍旧保持着敬畏之心。
"不知何年有尔曹,误我百世惟寸刀。"
诗人感慨于历经数百年的时间流逝,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学者——蔡京,他的出现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切割了前人对于知识的误解和迷茫。
"日传万纸未渠已,宇宙迫窄声嘈嘈。"
这两句表达了书籍传播的迅速与广泛,即便是在有限的空间中,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讨论的声音。
"一第竟为吾子慁,办笔如椽补龙衮。"
诗人自诩为学问之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如同补缀破碎的龙衣一般,通过书写来修复和完善。
"生毋谓我不读书,待捡麻沙见成本。"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期许,即便是在贫困中,也要等到把稻穗中的米粒(麻沙)拣净后,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世俗蒙蔽。
方岳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个人学问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人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以及个人修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