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祝融峰向白门寺道中作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披离中林雪,厌浥下山路。
缘高凛若坠,身外不敢顾。
藤藟援我行,飞鸟争我度。
我下群木鸣,我上寒云冱。
迹从逝溪远,心与幽赏住。
万里方自今,重期岂能预。
迟迟闻远钟,懔懔日将暮。
缘高凛若坠,身外不敢顾。
藤藟援我行,飞鸟争我度。
我下群木鸣,我上寒云冱。
迹从逝溪远,心与幽赏住。
万里方自今,重期岂能预。
迟迟闻远钟,懔懔日将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山林间行走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首句“披离中林雪,厌浥下山路”以雪覆盖的树林和湿滑的山路开篇,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湿润的氛围。接着,“缘高凛若坠,身外不敢顾”表达了攀登高山时的紧张与谨慎,仿佛随时可能坠落,对身外的世界不敢轻易回头张望。
“藤藟援我行,飞鸟争我度”则描绘了攀爬过程中借助藤蔓前行的场景,以及飞鸟在空中竞相穿越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我下群木鸣,我上寒云冱”则转换视角,描述了从高处向下看时,群木发出的声响以及上方被寒云笼罩的景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迹从逝溪远,心与幽赏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即使是在远离尘嚣的溪流旁,心灵也能得到安放。“万里方自今,重期岂能预”则蕴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对再次相遇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旅程的思考与感悟。
最后,“迟迟闻远钟,懔懔日将暮”以远处传来的钟声和即将降临的黄昏作为结语,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一天的结束与新的开始之间的微妙联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命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