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衡山万卷书楼图为张晴崖大令作
清 · 毛国翰
白藤织笈枵腹守,馋眼无缘照蝌蚪。
垂涎胄子对书楼,大笑丹青空复有。
如闻琅简出海雾,不许人间借瓻酒。
楼上荒荒临水天,楼下嶓嶓长槐柳。
三百年来无此作,入幮那识衡山叟。
张公好古不知疲,嵬㞦枯云堆二酉。
帝遣炎官摄秘籍,手掣金鞭雷电走。
尺幅生绡完独存,西华浮空启户牖。
祇觉虚无罗检绳,那知胸怀列渊薮。
荟萃况归循吏传,湘间籍甚声名久。
去岁夏旱湖南饥,禾枯往往填陇亩。
贫士有书卖不得,万卷何曾换升斗。
今年春耕种入地,幸集流亡鸠户口。
看君昔日监门图,风迹还推凤楼手。
即今墨绶照昭陵,讲学文翁俱不朽。
垂涎胄子对书楼,大笑丹青空复有。
如闻琅简出海雾,不许人间借瓻酒。
楼上荒荒临水天,楼下嶓嶓长槐柳。
三百年来无此作,入幮那识衡山叟。
张公好古不知疲,嵬㞦枯云堆二酉。
帝遣炎官摄秘籍,手掣金鞭雷电走。
尺幅生绡完独存,西华浮空启户牖。
祇觉虚无罗检绳,那知胸怀列渊薮。
荟萃况归循吏传,湘间籍甚声名久。
去岁夏旱湖南饥,禾枯往往填陇亩。
贫士有书卖不得,万卷何曾换升斗。
今年春耕种入地,幸集流亡鸠户口。
看君昔日监门图,风迹还推凤楼手。
即今墨绶照昭陵,讲学文翁俱不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文衡山先生的万卷书楼,以白藤编成的笈,象征主人的清贫和对知识的执着。诗人感叹书楼中的珍贵书籍,犹如琅玕简策从海雾中显现,严禁外借。书楼环境清幽,四周环绕着自然景色。诗中提到书楼已有三百年历史,衡山老人对此深有感触。
张晴崖大令对古籍充满热爱,他的收藏丰富,甚至超过了古代的藏书之地“二酉”。皇帝仿佛派遣火神来掌管这些秘籍,书楼的保护显得庄重而神秘。尽管书卷众多,但似乎只有少数人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如文翁般传播学问。
诗中提及湖南干旱和饥荒,贫穷的读书人难以将书籍换成生活所需。然而,当春天来临,饥民得以救济,诗人看到昔日监门图的作者如今也参与了救济行动,其风范如同凤凰楼的主人。最后,诗人赞美张晴崖大令的学问和善举,认为他将与文翁一样,永载史册,不朽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