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某伏蒙丈人佥判出示尝与侍郎郑公浅沙泉唱酬诗轴率尔次韵赏析

某伏蒙丈人佥判出示尝与侍郎郑公浅沙泉唱酬诗轴率尔次韵

宋 · 李吕
在昔绍圣初,群英萃朝绅。
道乡鼓谏舌,劲气排天阍。
雷霆固难犯,鹓鹭皆丧神。
独一黄右辖,从容为奏陈。
主圣臣则直,攀槛古所闻。
龙颜为稍霁,投荒贷斧斤。
公亦坐此去,剖符漫朱轮。
斯人下世久,蔼然播清芬。
袁盎当汉代,引却慎夫人。
用舍虽异致,万世嫡庶分。
向使李绩辈,将顺恨无门。
但谓此家事,一言陷其君。
陆贽得罪唐,不测几陨身。
阳城以死争,久之理颇伸。
不如汉汲黯,同朝有公孙。
约议寻即背,巧辞间其臣。
于惟我圣宋,涵养士气振。
世代有忠鲠,汉唐何足云。
且如唐子方,指摘椒房亲。
继论灯笼锦,将贬岭外春。
君谟立殿坳,开救蒙宽恩。
宛陵风雅手,长篇纪咏存。
嗟嗟此邹黄,袁阳略同群。
近则唐与蔡,辈出有弟昆。
赤心要无负,肯受富贵吞。
鄙哉贱丈夫,肉食苟朝昏。
倾危不遑恤,是非谁与论。
前史岂不载,开卷徒沾巾。
伏读珠玉书,飘飘若凌云。
遐追古作者,宁让圣俞文。
顾我亦何人,濡毫来效颦。
二贤迹益显,馀波激后尘。

翻译

当年绍圣初年,众多英才聚集朝廷官员中。
道乡以直言进谏,勇气直冲天庭。
雷霆难以触犯,凤凰和鹭鸟都为之失色。
只有黄右辖从容陈述意见。
主上圣明臣子正直,攀龙附凤自古以来就有。
皇帝怒气稍减,宽恕流放的罪过。
公因此事离去,官职虽高但无实权。
此人离世已久,美德仍广为流传。
袁盎在汉代,曾阻止皇后专权。
虽然用法不同,但都体现了公正原则。
如李绩等人,无法违逆,只能忍受。
只因家务事,一句不慎就陷害君王。
陆贽在唐朝获罪,险些丧命。
阳城以死抗争,最终正义得到伸张。
不像汉代汲黯,与公孙弘同朝而不同流。
约定转眼成空,巧言令色欺骗臣子。
在我圣明的宋朝,士人的气节得以振兴。
世代都有忠诚耿直之人,汉唐也不过如此。
如唐子方揭发椒房贵亲,受到贬谪。
君谟在殿上力挽狂澜,给予宽大恩典。
宛陵才子留下诗篇,风雅之事永存。
邹黄、袁阳,他们的事迹与群贤相近。
近代如唐与蔡,人才辈出,兄弟相继。
他们赤诚无私,不愿接受富贵腐蚀。
可鄙的是那些只知享乐的权贵。
面对倾覆的危机,无人关心是非。
历史记载这些,但读来仍令人悲痛。
阅读你们的著作,仿佛翱翔云端。
追忆古代大家,我不愿落后于圣俞。
然而我何等微不足道,提笔仿效你们。
两位贤者的光辉更显,激励后世无数人。
你们的事迹更加显著,余韵影响深远。

注释

绍圣:宋哲宗年号。
朝绅:朝廷官员。
道乡:道学家的别称,此处指黄右辖。
天阍:天宫的门。
鹓鹭:比喻朝廷官员。
黄右辖:黄庭坚,字鲁直,官至右辖。
攀槛:攀附权贵。
斧斤:古代刑罚,此处指流放。
剖符:古代封赏功臣的符节。
朱轮:古代高级官员的车轮,涂朱以示尊贵。
蔼然:和蔼的样子。
慎夫人:汉武帝的宠妃。
嫡庶:嫡子和庶子。
李绩:唐代名将李勣。
将顺:顺从。
陆贽:唐代宰相。
阳城:唐代直言敢谏的官员。
唐子方:唐代官员。
灯笼锦:比喻宫廷中的权势斗争。
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
宛陵:蔡襄的故乡。
肉食:指有权势的人。
朝昏:指朝政。
开卷:打开书卷。
珠玉书:珍贵的书籍。
圣俞:宋代诗人梅尧臣。
濡毫:提笔。
效颦:模仿他人。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高洁品格和文学才华,通过对历史上忠诚直言不惧权贵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于士人气节的推崇和自己欲效法的志向。

诗中“在昔绍圣初,群英萃朝绅”一句,以宋哲宗时期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文臣济济的画面。接着,“道乡鼓谏舌,劲气排天阍”表现了这些士人直言无隐、敢于谏诫的精神。

“雷霆固难犯,鹓鹭皆丧神”则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政界中的清流不受污染,“独一黄右辖,从容为奏陈”描写了一位孤立如黄公望般的人物,以其特立独行的态度向君主进言。

“主圣臣则直,攀槛古所闻”赞扬了君臣之间的理想关系,即君明臣直。随后,“龙颜为稍霁,投荒贷斧斤”表现了君王对忠直之士的宽容和赏识。

“公亦坐此去,剖符漫朱轮”则是作者表达自己也有类似黄右辖那样的志向,而“斯人下世久,蔼然播清芬”则预示着这样的品格将流传后世,留下美好的名声。

接下来,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如袁盎、李绩辈等,强调了直言之士在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到了陆贽和阳城,他们虽然遭遇不幸,但他们的忠诚精神最终得以彰显。

“于惟我圣宋,涵养士气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宋代的自豪,因为这个时代能够涵养士人之气节。随后,“世代有忠鲠,汉唐何足云”则是通过历史上的忠诚人物,如汉代的汲黯等,来强调忠直不屈的人物在各个朝代都有一席之地。

“且如唐子方,指摘椒房亲”、“继论灯笼锦,将贬岭外春”则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如唐子方等,表现了他们对于皇权的批评和限制。最后,“君谟立殿坳,开救蒙宽恩”则表达了一种期待,即希望君主能够听取忠言,广施恩泽。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上直言之士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赞颂,诗人传达了一种理想,即士人应保持气节,不畏强权,以直言进谏辅佐君主,共同营造一个清明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