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慈仁寺竹院
唐 · 韩翃
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
幽罄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
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幽罄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
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千峰:众多山峰。古寺:古老的寺庙。
西林:一个地名,可能指代某个著名的寺庙。
幽罄:深沉的罄声(罄:寺庙中敲击的器物)。
蝉声:蝉鸣声。
闲窗:空闲的窗户。
竹翠阴:翠绿的竹子形成的阴凉。
谢客兴:拒绝客人的兴致。
法侣:僧侣或法师们。
远公心:像远公那样的心境(远公:东晋高僧慧远)。
寂寂:寂静无声。
炉烟:炉火的烟雾。
香花:焚烧的香料。
欲暮深:傍晚时分,气氛更显深沉。
翻译
千座山峰环绕着古老的寺庙,这和去往西林有何不同。蝉鸣从幽静的罄声中落下,闲适的窗户映衬着翠绿的竹影。
诗人谢绝了客人的邀请,法师们怀着像远公一样的心境。
在寂静的炉烟中,傍晚的香花显得更加深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情谊和心灵的交流。开篇“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两句,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场所,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接下来的“幽罄蝉声下,闲窗竹翠阴”描绘了一种安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蝉鸣在幽深的谷地回响,而闲窗之外是竹影婆娑,营造出一片清净之境。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两句,则转向了人物情感的交流。诗人可能是在感激僧侣的款待与精神上的共鸣,而“远公心”则暗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高尚情操。
最后,“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两句,以微弱的炉烟和即将落幕的香花,勾勒出一幅晚照中的静谧图景。这里的“寂寂”二字,更添了一份淡远与空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院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展现了一个充满禅意和哲思的空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超脱红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