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九日发汾水赏析

九日发汾水

明 · 成鹫
纸鸢夹岸走儿郎,正好登高又别乡。
南地授衣逢九月,西风移棹过重阳。
远书到日愁无雁,衰鬓经秋渐有霜。
家在罗浮归不得,年年空负菊花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汾水边出发的情景,表达了离乡背井、思念家乡的情感。首句“纸鸢夹岸走儿郎”以风筝随风飘扬的形象,生动展现了秋季的景象和儿童的欢乐,与后文的离别形成对比。接着“正好登高又别乡”,点明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南地授衣逢九月,西风移棹过重阳”两句,通过地点变换和季节更替,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行旅之苦和时间的流逝。南地九月已至,西风起时,诗人乘船经过重阳节,这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节日的更迭,都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远书到日愁无雁”一句,借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期待与担忧,但又担心没有信使带来好消息,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最后,“衰鬓经秋渐有霜,家在罗浮归不得,年年空负菊花黄”四句,诗人描述了自己衰老的容颜、无法回家的无奈以及每年错过家乡菊花盛开的遗憾,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离乡背井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表达游子思乡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