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所闻有感赏析

所闻有感

明 · 游庄
尘飞鹿走力难任,巡幸沙边悔恨深。
鸟篆未经衔轵道,龙文先自徙汾阴。
空传行在沦孤愤,无复寰区遏八音。
圣德神功俱泯灭,英雄千载一沾襟。

拼音版原文

chénfēi鹿zǒunánrènxúnxìngshābiānhuǐhènshēn

niǎozhuànwèijīngxiánzhǐdàolóngwénxiānfényīn

kōngchuánxíngzàilúnfènhuánèyīn

shèngshéngōngmǐnmièyīngxióngqiānzǎizhānjīn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游庄的《所闻有感》描绘了一幅历史沧桑的场景。首句“尘飞鹿走力难任”,通过“尘飞鹿走”形象地展现了战乱或动荡时期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无力抵抗的状态。接着,“巡幸沙边悔恨深”暗示了帝王对于曾经的巡游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感到深深懊悔。

“鸟篆未经衔轵道,龙文先自徙汾阴”两句,运用典故,鸟篆和龙文分别代表古代的文字和符瑞,暗示了政权更迭和迁徙的无奈,轵道和汾阴则是地点,寓言了皇权的转移与衰落。

“空传行在沦孤愤,无复寰区遏八音”进一步表达了对昔日盛世不再,皇帝权威式微的感慨,孤愤之情难以抑制,音乐之声也难以再振国家声威。

最后,“圣德神功俱泯灭,英雄千载一沾襟”总结全诗,惋惜圣贤的美德和功绩都已消逝,只剩下千年后的英雄人物为这些历史变迁而感伤落泪。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借古讽今,寓言历史兴衰变迁的诗歌,情感深沉,寓意深远。

词语解释

八音的意思:(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2).泛指音乐。 晋 ...

传行的意思:(1).颁行。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圣母 慈圣皇太后 崩,其传行之旨曰‘朕慈母皇太后’。按‘慈母’乃八母之一,非生母,不如直曰‘朕圣母’为安也。”(2).流传通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重修会典》:“盖此书虽四修,而人间传行板本,止 正德 与 万历 两部而已。”...

汾阴的意思:地名。在今 山西省 万荣县 境内。因在 汾水 之南而名。 汉武帝 时曾于此得宝鼎。 战国 时属 魏 , 汉 始建县。 唐 开元 十年改名 宝鼎县 , 宋 改 荣和县 , 元 明 清 因之。《竹书纪年》卷下:“ 周威烈王 十七年 魏文侯 伐 秦 至 郑 ,还筑 汾阴 、 郃阳 。”《史记·秦本纪》:“﹝ 惠文君 ﹞九年渡 河 ,取 汾阴 、 皮氏 。”...

孤愤的意思:韩非 所著的书篇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 司马贞 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於时也。”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於时,而美志不遂。鬱怏孤愤,无以寄怀。” 清 顾炎武 《赠钱行人邦寅》诗:“孤愤心犹烈,穷愁气未申。” 鲁迅 《准风月谈·“吃白相饭”》:“第一段是欺骗。见贪人就用利诱,见孤愤的就装同情。”...

寰区的意思:天下;人世间。《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硜硜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八:“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絶风流相国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四折:“ 玄德公 声播寰区,名传海宇,德胜英杰,才超俊士。” 清 戴名世 《<巢青阁集>序》:“ 永嘉 山水,秀絶寰区。”...

悔恨的意思:[释义](动)懊悔。 [构成]并列式:悔+恨 [例句]他当初荒废了学业;今天悔恨也来不及了。(作谓语)[同义]悔过、悔悟...

龙文的意思:(1).龙身上的纹理,龙鳞纹。《韩诗外传》卷八:“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頷而鸡啄。” 清 戴名世 《书光给谏轶事》:“ 亨 就视之,中有物,光烁烁射人。命石工凿之,得一石龟焉,色如紫玉,身有龙文,具八卦,乃蓄於署内池中。”(2).龙形的花纹。《史记·田单列传》:“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缝繒衣,画以五綵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3).指如龙鳞纹的东西。(1)微波。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

泯灭的意思:[释义](动)(形迹、印象等)消灭。 [构成]并列式:泯+灭 [例句]影片给人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作定语)...

难任的意思:犹难当。《左传·僖公十五年》:“重怒,难任;背天,不祥。”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一:“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余冠英 注:“难任,难当。”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讁谴甘自寧,滞留愧难任。”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满鬢清霜残雪,思难任。”...

鸟篆的意思:(1).篆体古文字。形如鸟的爪迹,故称。《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 李贤 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晋书·索靖传》:“ 仓頡 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2).指形如篆书的鸟的爪迹。 宋 张耒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青引嫩苔留鸟篆,緑垂残叶带虫书。” 宋 陆游 《新凉书事》诗:“卧看鸟篆印苍苔,窗户凉生亦乐哉!” 元 鲜于枢 《湖上新居》诗:“树古虫书叶,莎平鸟篆汀...

千载的意思: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神功的意思:(1).神一般的功绩。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鸿绩侔于天地,神功迈于造化。”《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神功无纪,作物何称。” 吕延济 注:“谓 高祖 神妙之功无能记述。”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窃仰鸿施,有如神功。” 明 宋濂 《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2).神灵的功力。《南史·谢惠连传》:“﹝ 灵运 ﹞忽梦见 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

圣德的意思:亦作“ 圣惪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 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 ,生 高阳 , 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 唐 杜甫 《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明 宋濂 《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 ,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 ,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

无复的意思:(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

先自的意思:先已;本已。 南朝 梁 虞羲 《咏霍将军北伐》诗:“骨都先自讋,日逐次亡精。” 唐 上官婉儿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二三:“ 沁水 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 宋 辛弃疾 《瑞鹧鸪》词:“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又添愁!”《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衙内自思量道:‘先自肚里又饥,却教喫茶!’”...

行在的意思:即行在所。 唐 杜甫 《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已而大驾幸 建康 ,六宫留 临安 ,则 建康 为行在, 临安 为行宫。”...

巡幸的意思:◎ 巡幸 xúnxìng[(of a monarch) go on an inspection tour] 旧时帝王巡视各地巡幸江南...

一沾的意思:谓一经登第。古人称受皇恩为沾恩,登第亦为“受恩”,故云。 唐 吕温 《及第后答潼关主人》诗:“一沾太常第,十过 潼关 门。”...

英雄的意思:◎ 英雄 yīngxióng[hero] 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英雄乐业。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沾襟的意思: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庄子·应帝王》:“ 列子 入,泣涕沾襟以告 壶子 。” 唐 白居易 《慈乌夜啼》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瞻山而陨涕,抚草木而沾襟。”...

轵道的意思:(1).亭名。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北。《战国策·赵策二》:“夫 秦 下 軹道 则 南阳 动。” 鲍彪 注:“ 軹道 ,《秦纪》注:亭名,在 霸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亭名。在 长安 东十三里。”(2).借指亡国投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是知并吞六合,不免 軹道 之灾,混一车书,无救 平阳 之祸。” 古直 《哀朝鲜》诗:“降王迎 軹道 ,哀哉彼狡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