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麦二首(其二)
宋 · 苏辙
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
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
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
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翻译
人间世间多富贵,丰收时节却难以两全。农具在手心感惭愧,生活艰辛更让我惊惧贪婪。
富人夸耀自家的火浣布,贫穷之家仅有的是粗盐。
穿着单衣度过炎炎夏日,摸着肚子就能体会百般辛酸。
注释
三界:指世俗社会的三个层次:天、地、人。鲜福:富贵。
一时:丰收季节。
蚕麦:蚕丝和麦子,代表丰收。
兼:同时拥有。
锄耰:农具,锄头和耰(平整土地的工具)。
愧:惭愧。
吾力:自己的力量。
汤火:煮食的热气和火焰,比喻生活的艰难。
不廉:贪婪。
贵客:有钱有势的人。
火浣布:古代一种耐火的布料,象征奢华。
贫家:贫穷家庭。
水精盐:像水晶一样透明的盐,形容贫穷生活的简陋。
薄衫:单薄的衣服。
冷面:形容生活清苦。
消长夏:度过漫长的夏天。
百不堪:形容各种困苦不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蚕麦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社会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感慨。首句“三界人家多鲜福”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暗示底层人民生活不易;“一时蚕麦得难兼”进一步强调了农事丰收的不易,丰收的蚕丝和麦子也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接下来,“锄耰已愧非吾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力改变农民艰辛生活的自责;“汤火尤惊取不廉”则批评了社会上权贵阶层的贪婪,他们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丰收成果,令人震惊。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对比了贫富之间的物质差距,贵人炫耀华丽的生活,而贫苦之家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薄衫冷面消长夏”形象地描绘了贫者在炎炎夏日中的困苦,衣衫单薄,面容憔悴。
最后,“扪腹当知百不堪”以直接的内心感受作结,表达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认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实在难以承受诸多困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