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公赠我朱子纲目诗以答之
月光元自日光来,紫阳一日三膏沐。
地义天经总在兹,温公书法不曾知。
背秦岂合诬周赧,篡汉那堪奖魏丕。
昭烈一隅元正统,武侯六出本王师。
乱臣贼子不诛灭,黄初却在建安时。
笔削无过助凶逆,褒贬乃自行阿私。
牝鸡亦可当尊位,吕武纪年此何义。
英宗忽使考仁宗,父子可怜名实戾。
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
冠履一朝辨上下,血气自此知尊亲。
史中有经何精粹,素王宗子真无坠。
此书君乃肯相贻,诵读自今忘夜寐。
年来辞赋已无心,早岁春秋元有志。
书法只今在草野,一部成仁吾史记。
上师尼父下紫阳,空名不敢遗天王。
天留一岛作华夏,茫茫海外长相望。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文学家屈大均所作,名为《季伟公赠我朱子纲目诗以答之》。屈大均是岭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宋明理学有深入研究,此诗即是对朱熹《四书集注》(简称《纲目》)的赞美与回应。
诗中首先提到“春秋之后有纲目”,表达了对《纲目》作为继《春秋》之后重要历史文献的肯定。接着,诗人以“日月光相逐”比喻《纲目》如同日月般照亮历史,强调其重要性。月光源自日光,象征《纲目》汲取了儒家经典的精神,而“紫阳”指朱熹,暗示《纲目》深受其思想影响。
诗中还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昭烈”(刘备)、“武侯”(诸葛亮)、“黄初”(曹丕)、“建安”(曹操)、“英宗”(赵曙)等,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探讨了正统、王师、篡位等主题,体现了对历史公正性的追求。
“乱臣贼子不诛灭”一句,表达了对历史上的不义行为的批判,而“黄初却在建安时”则可能暗指对历史时间线的重新审视。接下来,“笔削无过助凶逆,褒贬乃自行阿私”两句,批评了历史编纂中的主观偏见,强调应客观公正。
“牝鸡亦可当尊位,吕武纪年此何义”两句,可能借古代女性担任君主的典故,探讨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与地位,以及历史记载的公正性问题。
“英宗忽使考仁宗,父子可怜名实戾”可能涉及历史上的父子关系与政治权力的矛盾,表达对历史人物复杂情感的理解。
“真是尼山一罪人,紫阳不出无天伦”两句,将孔子(尼山)与朱熹(紫阳)联系起来,探讨了儒家伦理与历史编纂的关系,同时也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了道德评价。
最后,“天留一岛作华夏,茫茫海外长相望”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海外文化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屈大均对《纲目》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