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僧晓岑仆未之识也持钵求施既辞以贫则愿丐一诗诗未暇作而三至门知嗜好可喜也因书长句四韵以赠
宋 · 冯时行
门前剥啄遣儿应,客是平生不识僧。
檀施咄嗟贫未可,词场驰逐老犹能。
识凌风月收孤思,乞与云山伴曲肱。
我亦从来惭绮语,休将此段拟传灯。
檀施咄嗟贫未可,词场驰逐老犹能。
识凌风月收孤思,乞与云山伴曲肱。
我亦从来惭绮语,休将此段拟传灯。
注释
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檀施:佛教中指以檀香木等财物布施,此处泛指施舍。
词场:诗词比赛或文学场合。
绮语:华美的、过分修饰的语言。
翻译
门外轻轻敲门声,是孩子去应答,来客是我一生未遇的僧人。虽然贫穷,檀施(施舍)之事我还是能迅速应对,尽管年老,诗词比赛我依然能积极参与。
在清风明月间,我试图收敛孤独的思绪,只愿与山水为伴,过着简朴的生活。
我自感羞愧于华丽的言辞,这样的诗文不值得流传下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佛僧的尊重和同情。诗中通过描绘门前与一位僧人的交往,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门前剥啄遣儿应,客是平生不识僧。" 开篇便设置了一幅生活画面,孩子们在门前嬉戏,而诗人却对来访的僧人表示出自家门庭若市的冷漠。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与世俗观念的不同。
"檀施咄嗟贫未可,词场驰逐老犹能。"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赞美僧人的慈悲与修行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但仍旧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热情。
"识凌风月收孤思,乞与云山伴曲肱。" 这两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与大自然为伴。
"我亦从来惭绮语,休将此段拟传灯。" 最后的两句则是诗人自谦之词,他认为自己平庸的语言不配流传后世,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希望得到启示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尊敬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超脱尘俗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