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姚氏三瑞堂
宋 · 苏轼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
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苏州姚氏三瑞堂》。诗中通过描写董召南的高尚品德和他对生活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赞美和追求。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两句直接点出主角董召南,他是一个隐居山林之中、行为正义、孝顺父母且待人宽厚的人物形象。这种品质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则透露出一种情感,即天地也担心董召南的美德不为世人所知,因此让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并且通过韩老(可能是当时的文人)来传颂他的善行。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董召南美德的推崇,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四句概述了自从董召南以来的几百年间,他的美德之名与流经江南的淮水一样广为传颂。这里表达的是对理想人格长存的希望,以及这种高尚行为在历史中不断出现的信念。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这两句诗指出了苏轼所处的时代,已能够亲眼目睹到姚氏三瑞堂的盛况,并且这种美好的事物似乎是上天对后人的恩赐。
最后,“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首诗独特性的肯定,这首诗不像以往的诗歌,而是具有特别的价值。同时,也鼓励读者进一步寻找那些无价的艺术之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赞美董召南和姚氏三瑞堂,展现了苏轼对于理想人格、社会美德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