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庵年友建慈云寺既成招饮索题二首
明 · 郭之奇
西日衔峰待客来,玄堂清酌为谁开。
已飞天镜浮霜树,犹假禅灯照绿苔。
苏晋惟依绣佛袋,陶潜能引白莲杯。
我无焚骨当年表,自许颠僧竟夕陪。
已飞天镜浮霜树,犹假禅灯照绿苔。
苏晋惟依绣佛袋,陶潜能引白莲杯。
我无焚骨当年表,自许颠僧竟夕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友人与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西日衔峰待客来”,以夕阳映照山峰,预示着友人的到来,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期待的氛围。接着,“玄堂清酌为谁开”一句,将场景进一步深化,玄色的殿堂准备着清酒,似乎在等待着特定的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气氛。
“已飞天镜浮霜树,犹假禅灯照绿苔”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将天镜比喻为霜树上的倒影,禅灯照亮了青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也隐喻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苏晋惟依绣佛袋,陶潜能引白莲杯”引用了历史典故,苏晋与陶潜分别代表了佛教与道家的生活态度,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将自己与这些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与生活雅致的愿望。
最后,“我无焚骨当年表,自许颠僧竟夕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声。他没有像古人那样留下焚骨的誓言,而是愿意作为一位狂放的僧侣,陪伴友人直到深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巧妙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