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
清 · 张洵佳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
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
生祠遍九州,举世从风靡。
不特廉耻亡,直是人心死。
幸而熹宗立,享国七年止。
寿考跻神宗,其祸伊胡底。
庄烈奋天诛,天下快无比。
巍巍九千岁,填死沟壑里。
何以迨末年,忽奉收葬旨。
岂其反初心,当作忠良视。
此事拗而奇,反翻难究拟。
即云方寸乱,颠倒何至此。
开门迎闯王,明祚竟亡矣。
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
生祠遍九州,举世从风靡。
不特廉耻亡,直是人心死。
幸而熹宗立,享国七年止。
寿考跻神宗,其祸伊胡底。
庄烈奋天诛,天下快无比。
巍巍九千岁,填死沟壑里。
何以迨末年,忽奉收葬旨。
岂其反初心,当作忠良视。
此事拗而奇,反翻难究拟。
即云方寸乱,颠倒何至此。
开门迎闯王,明祚竟亡矣。
鉴赏
这首诗《魏忠贤》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对明朝末年奸臣魏忠贤的描绘,展现了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恶劣行径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诗中首先描述了魏忠贤在位期间的恶行,称其“煽虐”,士大夫们“太无耻”,甚至“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形象地揭示了其利用权势压迫和腐蚀官员的丑陋面目。接着,诗人指出魏忠贤在各地建立生祠,使整个社会陷入盲目崇拜的风气之中,不仅“廉耻亡”,更“人心死”。
然而,诗中并未停留在对魏忠贤的谴责上,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其最终的下场。在熹宗短暂的统治后,魏忠贤的祸害仍未得到彻底清除,直到庄烈帝(崇祯帝)的出现,才得以“奋天诛”。诗中以“巍巍九千岁”形容魏忠贤的权势,但最终却“填死沟壑里”,讽刺其最终的悲惨结局。
最后,诗人探讨了为何在魏忠贤末年,人们仍会奉命收葬他,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已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他的行为?诗中提出这一问题,反映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不仅揭露了魏忠贤的罪行,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权力腐败进行了批判,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