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古寺赏析

古寺

近现代 · 陈湋
红墙古寺五层楼,风物凄清绚素秋。
檞叶林中鸦舅闹,笮桥影里鸭儿浮。
源看嶓冢流花细,田指瓯篓苦麦收。
幸未阳平逢白雨,声声瓦鼓尚巴讴。

词语解释

白雨的意思:(1).暴雨。 唐 李白 《宿鰕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宋 陆游 《大雨中作》诗:“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溼。” 明 何景明 《黑龙潭》诗:“白雨遥从白日来,黑云低映 黑龙臺 。”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六月,白雨足。” 沙汀 《困兽记》十八:“他每天下午都要钓鱼,逢到打过白雨,就上山捡菌子。”《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下白雨,娶龙女。”原注:“凡大晴天忽下暴雨称白雨,也叫白撞雨。”参见“ 白撞雨 ”。(2).雹的别名。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象纬》:“ 关中 谓雹...

层楼的意思:高楼。 汉 繁钦 《建章凤阙赋》:“象玄圃之层楼,肖华盖之丽天。” 宋 张先 《卜算子慢》词:“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城那见。” 元 萨都剌 《层楼即事》诗:“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 江 南欲雨天。” 贺敬之 《雷锋之歌》:“我胸中的层楼呵,有八面来风!”...

风物的意思:◎ 风物 fēngwù[scenery] 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风物长宜放眼量...

红墙的意思:红色的墙。 唐 李商隐 《代应》诗:“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 卢 家白玉堂。” 宋 晁补之 《谒岱祠即事》诗:“碧瓦峙双闕,红墙繚长闉。” 明 陈子龙 《灵济宫》诗:“絳树 蓬莱 近,红墙银汉中。”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二:“ 五陵 年少催归去,隔断红墙十二楼。”...

流花的意思:水面漂流的落花。 宋 吕祖谦 《春日》诗之二:“柳阴小艇无人管,自送流花下别溪。” 明 高启 《水上盥手》诗:“怊悵坐沙边,流花去难掬。”...

麦收的意思:◎ 麦收 màishōu[wheat harvest] 收割麦子...

凄清的意思:◎ 凄清 qīqīng(1) [lonely and sad]∶形容微寒凄清的月光(2) [desolate and grieved]∶凄凉歌声凄清...

素秋的意思:(1).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 瞿唐峡 口 曲江 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宋 欧阳修 《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朱德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 兴安岭 下 楚江 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 素商 ”。(2).比喻衰老、迟暮。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

瓦鼓的意思:(1).陶制乐器。《周礼·秋官·壶涿氏》“以炮土之鼓敺之” 汉 郑玄 注:“炮土之鼓,瓦鼓也。” 宋 孔武仲 《堤下》诗:“堤下人家喧笑语,高揭青帘椎瓦鼓。” 明 杨慎 《送余学官归罗江》诗:“ 豆子山 ,打瓦鼓。”(2).陶制坐具,其形如鼓。也称瓷墩。 宋 杨万里 《观鱼》诗:“老夫不奈热,跣足坐瓦鼓。”...

绚素的意思:白绢绘以文采。一说在绘画上加施白采。《论语·八佾》:“ 子夏 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因以“绚素”为透彻理解《诗》义的典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子夏 监绚素之章, 子贡 悟琢磨之句,故 商 赐 二子,可与言《诗》。”...

鸭儿的意思:(1).小鸭。 唐 皇甫松 《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2).詈词。犹言乌龟王八。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浙 人以鸭儿为大讳。北人但知鸭羹虽甚热亦无气。后至南方,乃知鸭若只一雄,则虽合而无卵,须二三始有子。其以为讳者,盖为是耳,不在于无气也。”...

鸦舅的意思:(1).即乌桕。子可榨油,为制烛原料。 唐 陆龟蒙 《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诗:“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 周作人 《两株树》:“第二种树乃是乌桕……此树又名鸦舅,或者与乌不无关系。”(2).鸟名。似鸦而小,黑色,嘴边有毛甚劲,能逐鸦,鸦见避之。 宋 梅尧臣 《宿州河亭书事》诗:“林中鸦舅狞,席上蝇虎攫。” 宋 陆游 《鸟啼》诗:“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清 陈维崧 《浣溪纱·偶憩清和庵即事》词:“紫入鸚哥名是菊,红归鸦舅色如花,僧雏竹下自煎茶。”...

阳平的意思:◎ 阳平 yángpíng[the rising t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wodern standard Chines pronounciation] 升调;现代汉语四声中的第二声...

笮桥的意思:(1).用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县,即 汶山郡 治, 刘备 所置也。渡江有笮桥。” 杜甫 《桔柏渡》诗“连笮动嫋娜” 清 仇兆鳌 注:“《梁益记》:‘笮桥,连竹索为之,亦名绳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万山丛矗,中遶汹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綫。”(2).桥名。又名 夷里桥 。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相传 晋 永和 四年 桓温 伐 蜀 ,战败 蜀 主 李势 于此。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西南两江有七桥﹞城南曰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