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歌儿
唐 · 孟郊
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
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岁:十岁的年龄。小小儿:小孩子。
能歌:能够唱歌。
得朝天:向着天空,可能指高声歌唱。
六十:六十岁的年纪。
孤老人:孤独的老人。
能诗:擅长写诗。
独临川:独自在临川这个地方。
去年:过去的一年。
西京寺:西京的寺庙。
众伶:众多艺人。
集讲筵:聚集在讲经的场合。
能嘶:能唱出。
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
供养:供奉。
绳床禅:简朴的禅修生活。
不如歌:不如歌唱。
怅望:惆怅地望着。
三百篇:指《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
翻译
十岁的孩子,已经能唱出朝天的歌曲。六旬的孤独老人,独自在临川吟诗。
去年在西京的寺庙里,众多艺人聚集在讲经的场合。
他们能演唱竹枝词,以此来供奉禅修的生活。
比起诗歌,歌唱似乎更能打动人,令人惆怅的是,三百篇经典未能如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极端年龄段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十岁的小孩,另一个是六十岁的老人。小孩子能够唱出清晨的歌曲,而孤独的老人则能在河边独立吟诵诗篇。这两种情景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年龄限制的艺术才华和生命力。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去年在西京寺里的一场集会,众多艺人们围坐在讲筵之上。这里的“能嘶竹枝词”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歌唱风格,而“供养绳床禅”则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修行。
最后两句“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我评估,以及对古代圣贤留下的传世之作——《诗经》中三百首诗篇的向往与敬仰。这里流露出一种艺术追求上的不足感和对文化遗产的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才艺,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艺术和文化传承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