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子墓
宋末元初 · 白珽
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
藏珠与韫玉,所得自华滋。
恭惟吴季子,夙禀明睿姿。
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
两以大国让,廉风起蛮夷。
观乐义已烛,挂剑心如饴。
时方尚诈力,子独恪且祇。
时方事寇攘,子独甘弃遗。
孔子不到吴,闻风重赍咨。
佳城介申浦,采地亦在兹。
特书寄馀哀,岂不遐迩思。
惋惋龙蛇翥,皎皎星日垂。
禹世怀道义,取舍实系之。
寄言邦之人,无但岘首悲。
藏珠与韫玉,所得自华滋。
恭惟吴季子,夙禀明睿姿。
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
两以大国让,廉风起蛮夷。
观乐义已烛,挂剑心如饴。
时方尚诈力,子独恪且祇。
时方事寇攘,子独甘弃遗。
孔子不到吴,闻风重赍咨。
佳城介申浦,采地亦在兹。
特书寄馀哀,岂不遐迩思。
惋惋龙蛇翥,皎皎星日垂。
禹世怀道义,取舍实系之。
寄言邦之人,无但岘首悲。
注释
圣人:指道德高尚、具有智慧的人。党私:偏私结党。
藏珠:比喻珍贵的品质。
韫玉:比喻美德。
吴季子:历史人物,以廉洁著称。
明睿姿:聪明而有远见。
子臧: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节俭闻名。
泰伯:周朝始祖,以谦让闻名。
大国让:放弃大国地位。
廉风:廉洁之风。
观乐义:观察他的行为,看出他的仁义。
挂剑:象征廉洁。
诈力:欺诈和暴力。
恪且祇:忠诚且敬畏。
寇攘:侵略和纷争。
弃遗:放弃个人利益。
闻风:听闻事迹。
赍咨:深感敬佩。
佳城:墓地。
申浦:地名。
遐迩思:远近的人都思念他。
龙蛇翥:龙蛇般舞动,形容身影威武。
皎皎星日:明亮的星辰。
禹世:大禹的时代。
道义:道德和正义。
岘首悲:以岘首山的悲凉比喻对逝者的哀思。
翻译
圣人如同日月,普照之下无私无偏见。他们像藏珠和珍玉,所获自然光彩照人。
敬仰吴季子,他天生智慧过人。
他近似于子臧的节操,远承泰伯的高尚品德。
两次放弃大国之位,廉洁之风影响了蛮夷。
他的仁义如同明灯,挂剑之心甘之如饴。
当世崇尚欺诈武力,唯他忠诚且虔诚。
战乱之时,他独自选择放弃权势。
孔子未至吴地,却因风闻而深感敬佩。
他的佳城位于申浦,这片土地也承载了他的荣耀。
我特意写下这些,寄托哀思,岂止是近邻所想。
龙蛇般的身影令人惋惜,明亮星辰仿佛低垂。
大禹时代的精神,取舍之道皆源于此。
我寄语国中众人,勿只悲叹岘首之痛。
鉴赏
此诗描绘了对古圣贤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吴季子的怀念。开篇即以“圣人如日月,下照无党私”强调圣人的光辉普照,无私无偏。此后,通过“藏珠与韫玉,所得自华滋”隐喻吴季子之德行高尚,深受人们赞誉。诗中“恭惟吴季子,夙禀明睿姿”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对吴季子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话,如“近取子臧节,远绍泰伯基”、“两以大国让,廉风起蛮夷”,则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上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的向往。其中,“观乐义已烛,挂剑心如饴”一句,更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时方尚诈力,子独恪且祇”、“时方事寇攘,子独甘弃遗”表达了对吴季子的赞美,以及他超脱世俗、不为物欲所动的高洁品质。随后的“孔子不到吴,闻风重赍咨”,则是诗人借用孔子的智慧来强调吴季子的名声和影响力。
最后,通过“佳城介申浦,采地亦在兹”、“特书寄馀哀,岂不遐迩思”,诗人表达了对吴季子墓地的怀念,以及通过文字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情感。结尾处,“惋惋龙蛇翥,皎皎星日垂”则是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对逝去时光的惆怅。全诗以“禹世怀道义,取舍实系之”结束,意味着诗人对于古代圣贤所传承的道德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和珍视。而最后一句“寄言邦之人,无但岘首悲”,则是诗人对后人的劝勉,希望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的悲欢,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