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晋王大令保母帖
一时耳目喜新异,九原谁复哀意如。
世人重艺不重义,每以好奇夸好事。
集古金石半丰碑,逝者似为书者累。
八百馀载四字全,政同悬崖三百年。
王畿不悟王元象,不如果也能兴怜。
但道青毡故家物,肯因陵谷怜枯骨。
耳孙犹尔况他人,崇韬安生何可忽。
昭陵之盗犹兰亭,必无可欲乃妥灵。
黄閍前车已如此,安保金蝉之墓终弗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曹娥洛神:古代美女。堪舆:赞美,称赞。
保母:保姆。
澜趋:急忙追赶。
九原:古代指墓地。
哀意:深情的哀悼。
世人:一般人。
好奇:对新奇事物的好奇。
集古:搜集古代。
丰碑:丰富的碑文。
王畿:京都。
元象:智慧。
青毡:旧物,典故。
陵谷:山河变迁。
耳孙:后代子孙。
崇韬:忽视。
昭陵:历史陵墓。
兰亭:著名的书法作品。
黄閍:历史教训。
翻译
曹娥洛神的美丽被广泛赞美,保母后来也急忙追赶。人们一时对新奇的事物感到欢喜,但又有谁能像古人那样深情哀悼。
世人看重技艺而非道义,常以猎奇为荣。
收集的古代金石碑文大多丰富,但逝者的灵魂似乎被这些碑文牵累。
这八百年的文字保存完好,如同悬在深渊边缘的文字,历时三百年。
京都的人们未能理解王元象的智慧,即使果毅之人也可能心生怜悯。
他们只谈论青毡旧物,怎会因为山河变迁而怜惜枯骨。
连子孙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崇韬如何能被忽视。
昭陵被盗就像兰亭的命运,除非无欲,否则难以保全灵柩。
黄閍的前车之鉴已经如此,怎能确保金蝉墓不会遭受破坏。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汤炳龙所作,题目为《晋王大令保母帖》。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文物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世态的批判。
“曹娥洛神遍堪舆,保母后出争澜趋。”开篇便以曹娥、洛神等古代女性形象为比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尊敬。曹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跳河自尽以证明丈夫不贞的忠妇,而洛神则出自《洛神》一诗,是描绘河神之美丽形象的诗句,保母则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以德行著称的女性。这里通过这些形象,诗人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怀念。
“一时耳目喜新异,九原谁复哀意如。”诗人批判了当世人只注重于追求新奇和感官享受,而忽视了真正的情义与悲哀。九原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某个地方,这里用来比喻人们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懂得哀情的人。
“世人重艺不重义, 每以好奇夸好事。”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这种批判观点,认为现实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于艺术技巧而非道德修养,每每以追求新奇和炫耀自我为乐。
“集古金石半丰碑,逝者似为书者累。”诗人通过对古代文物的描述,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意识。这里的“逝者”指的是已经过去的人或事,“书者累”则是说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犹如是前人的重负。
“八百馀载四字全,政同悬崖三百年。”这一句中,“八百馀载”可能是指时间的长短,而“四字全”则可能是某种历史评价的概括。“政同悬崖三百年”则表达了对于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统治政策有着高度评价。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女性形象、文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德的尊崇和对当世浮躁风气的批判。诗中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严肃的历史思考,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时代批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