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咏
既乐又复泣,谁知非浪狂。
怀七入秦庭,调笑轻舞阳。
其事虽不成,白虹久低昂。
追思争博日,目摄即遁藏。
借问鲁勾践,何如秦始皇。
鉴赏
这首《荆轲咏》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荆轲深沉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
首句“荆高两相许,击筑燕市旁”,开篇便以“荆”与“高”并提,点出荆轲与高渐离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在燕市击筑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深情的氛围。接着,“既乐又复泣,谁知非浪狂”,通过情感的转折,表现了荆轲内心的复杂与矛盾,他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也有对未知命运的忧虑和悲伤,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怀七入秦庭,调笑轻舞阳”,描述了荆轲赴秦的决绝与勇敢,以及他在面对强敌时的从容与智慧。这里的“七”可能是指荆轲在前往秦国前的准备与计划,而“调笑轻舞阳”则暗示了荆轲在行动中运用的策略与技巧,显示了他的智谋与胆识。
“其事虽不成,白虹久低昂”,虽然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与决心却如同白虹般长久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事迹。这里以“白虹”象征荆轲的不屈精神与高尚品质,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追思争博日,目摄即遁藏”,通过回忆荆轲与朋友间的轻松愉快时光,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机敏与果断,进一步展现了荆轲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与魅力。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荆轲的英勇与智慧,也感受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最后,“借问鲁勾践,何如秦始皇”,以鲁勾践与秦始皇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独特价值的肯定。鲁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通过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秦始皇则是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帝王。将荆轲置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比较,突出了荆轲作为刺客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荆轲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荆轲咏》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智慧,也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荆轲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