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茶十二韵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乾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匮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百草:各种草本植物。灵:神奇、特别。
功:功效。
甘传:甘甜被广泛传播。
火前名:在最好的茶中排名靠前,古代以清明前采的茶为上品。
出处:生长的地方。
春无雁:形容生长环境清幽,连大雁都不来打扰。
收时:收获时节。
谷有莺:山谷中有黄莺的歌声。
封题:封装并题字。
泽国:水乡。
贡献:进贡。
秦京:京城,这里代指皇城。
嗅觉:闻到的香气。
骨自轻:身体感觉轻松愉快。
研通:磨碾。
天柱响:比喻声音清脆如天柱(神话中的支柱)鸣响。
摘绕:采摘情景。
蜀山明:四川的山因茶而明亮,形容茶的品质优异。
赋客:诗人。
秋吟:秋天的吟诗。
禅师:和尚。
昼卧惊:白天小憩被茶香惊醒。
角开:打开包装。
香满室:香气弥漫整个房间。
炉动:煮茶时的动态。
绿凝铛:茶色碧绿凝固在茶壶中,铛指茶壶。
晚忆:夜晚回忆。
凉泉对:与凉泉水相伴的美好时光。
闲思:悠闲时的思考。
异果平:与奇异的果实相媲美。
松黄:松花粉。
乾旋泛:干燥后轻轻飘浮。
云母:一种矿物,这里可能指茶中的添加物。
滑随倾:滑入杯中。
颇贵:非常珍贵。
高人寄:高人所赠送。
别匮盛:应单独存放在精致的容器中。
修事法:制茶的方法。
陆先生: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著有《茶经》。
翻译
百草中它最神奇,功效超越众草居首。甘甜被世人传颂,珍贵在于它在茶中名列前茅。
生长时春天不见大雁飞过,收获季节山谷里却有黄莺啼鸣。
封装来自水乡之地,作为贡品进入京城。
香气清新至极,品尝后感觉身轻如燕。
磨碾时如天柱鸣响,采摘照亮了蜀山之巅。
诗人的秋日吟咏由此兴起,禅师的白日小憩也被它惊醒。
打开包装香气溢满房间,煮茶时炉上绿意盎然。
夜晚回忆起与凉泉相伴的时光,闲暇时思考它与异果的平分秋色。
松花粉干后轻轻漂浮,云母滑落入杯中。
尤其珍贵于高人所赠,更适合单独存放。
曾探索制茶的技艺,陆羽先生的精妙之处尽在其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精心准备的茶宴场景,通过对茶及其制作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人对品茗艺术的追求和享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生活之雅致的追求。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开篇即强调茶叶的精华是自然恩赐的结果,是通过对土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细心呵护而得以成熟的。这不仅彰显了作者对自然力的敬畏之情,也揭示了古人在农业劳作中对天时地利的尊重。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茶叶经过烹制之后,不仅味道甘美,而且还因其独特的香气而享有盛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茶文化传承和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赞扬。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强调了茶叶的生产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春天没有寒雁,秋天则伴随着谷物收成,这些都是选择最佳茶叶的条件。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这里提到的“封题”可能指的是地方官员对优质茶叶的认证,而“泽国”和“秦京”则显示了茶叶在古代作为贡品流通于各地,甚至达到了皇宫。
接下来的几句:“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通过对茶香和味道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品茗时的心境与感受。“天柱”可能是指古代用来榨制茶叶的大石,而“蜀山”则是著名的产茶地,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后,“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一方面描绘了一位旅途中的文人在秋日里吟诵诗篇的情景,另一方面则是某位禅师在白天沉睡被茶香所惊醒。这两种场景都展示了茶香对人的影响力。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这里的“角”可能指的是古代用来盛放茶叶的小容器,而“炉动”则形象地描述了煮茶时水沸腾的场景。诗中通过这两句,再次强调了茶香对空间氛围的塑造作用。
最后,“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诗人在黄昏时分回忆起清凉的泉水和远方的奇异果实,这些都是与茶文化相关联的情感体验。紧接着的“松黄乾旋泛,云母滑随倾。”则可能是在形容某种特定的茶具或是装饰物品,通过这些物件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艺术和精神世界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