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诗(其二)
石可补青天,弃与瓦砾侔。
丝可弦南风,织成绢素柔。
竹帛未书功,光景忽以遒。
匏系久不食,栖栖江上洲。
土鼓与蒉桴,为用先鸣球。
革带人所贱,犹列下邳侯。
木有栋梁材,终当回万牛。
鉴赏
这首《八音诗(其二)》由宋代诗人孔平仲创作,巧妙地将八种古代乐器及其象征意义融入诗中,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
“金杯十分酒,酌子消百忧。” 开篇以金杯美酒喻人生之乐,饮酒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寻求心灵的慰藉。然而,“石可补青天,弃与瓦砾侔”,即便是能修补苍穹的石头,一旦被抛弃,也与瓦砾无异,暗示了人生价值的相对性和易逝性。
“丝可弦南风,织成绢素柔。” 丝线可以制成琴弦,弹奏出和煦的南风,也可以织成柔软的绢布,承载着生活的细腻与温暖。这句诗表达了艺术与生活之美,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转化与应用。
“竹帛未书功,光景忽以遒。” 竹简和绢帛是记录历史与功绩的载体,但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即使再辉煌的功绩也可能被遗忘。这句诗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匏系久不食,栖栖江上洲。”匏瓜长久以来未能食用,只能漂泊于江洲之上,象征着才华或机遇被埋没,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与利用。这反映了社会中人才被忽视的现实。
“土鼓与蒉桴,为用先鸣球。” 土鼓和蒉桴(一种打击乐器)虽不起眼,但在演奏时却能率先发出声音,强调了平凡事物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不应轻视。
“革带人所贱,犹列下邳侯。” 革带虽然被视为低贱之物,但历史上也有地位显赫的人物如下邳侯,通过它来比喻身份地位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展现非凡价值。
“木有栋梁材,终当回万牛。” 最后一句以木材比喻,即便是一根普通的木材,也有成为支撑大厦的栋梁之材的潜力,最终能够承受万牛之力的重量。这表达了对个人潜能的肯定,以及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
整首诗通过八种古代乐器及其象征意义,探讨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寻找自我价值和实现梦想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