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三)赏析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三)

唐末宋初 · 徐铉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注释

成交让:政事交接。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
大功:显著的功劳。
泪碑:象征哀悼的碑铭。
瓜步北:地名,可能指代某个特定地点。
棠树:一种树木,此处可能象征哀思。
百揆:各种政务官职。
重离:情感隔阂或矛盾。
不融:未能融合,无法化解。
故臣:旧臣,指诗人自己。
感咽:感伤哽咽。
三穷:人生的三大困境,通常指困厄、疾病和衰老。

翻译

政事交接之际,他的才能显现出极大的功绩。
他在瓜步北的眼泪碑上留下了哀悼,蒜山东的棠树见证了这一切。
在众多政务繁忙之时,他们的情感隔阂未能化解。
因此,我这个旧臣特别感伤,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困苦。

鉴赏

这段文字出自唐末宋初诗人徐铉的《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出处成交让"一句,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经纶有大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英雄的事迹非同小可。

接下来的"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两句,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悲伤情绪。"泪碑"指的是因感怀古人而落泪的碑文,"瓜步"和"蒜山"则是特定地点,这些景物都与历史事件相关联,加深了诗中历史变迁的氛围。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两句,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再次强调了历史的不可逆转性。"百揆"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数单位,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长短,"方时"则是特定的历史时刻,"重离"意味着重逢和分别,而"遂不融"表达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最后两句"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作为古代忠诚臣子的复杂情感。"故臣"指的是过去的忠诚之臣,"偏感"表明了他们对历史的特别怀念,而"感咽"则形容这种怀旧之情带来的哽咽感受。"曾是叹三穷"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于往昔时代、往事和往人的无限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挽歌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于逝去英雄时代的崇敬之情,以及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无奈与哀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