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雨夜寄悯茎上人二首(其二)
明 · 何吾驺
永夜禅心寂似冰,未须善识为传灯。
漏残无耐穿窗雨,拈韵题诗寄老僧。
漏残无耐穿窗雨,拈韵题诗寄老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中雨夜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首句“永夜禅心寂似冰”,以“永夜”点明时间,夜晚的漫长与寂静,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禅心“寂似冰”,既指心境的清冷,也暗示着内心的平静如冰,不为外界所动。这一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环境的对比。
次句“未须善识为传灯”,“未须”二字表明诗人认为无需刻意去追求高深的智慧或修为,就像“传灯”一样,传递光明,但不必过分强调技巧或方法。这里暗含了对修行和智慧的理解,即真正的智慧和修为在于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
第三句“漏残无耐穿窗雨”,“漏残”指的是时间的流逝,暗示夜已深沉。“无耐”则表达了对雨水穿透窗户的无奈,同时也象征着外界的侵扰无法避免。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环境的交融。
最后一句“拈韵题诗寄老僧”,“拈韵”是指选择合适的字音或韵脚,“题诗”则是创作诗歌。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寄给老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与僧侣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厚情感联系。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寄托了对老僧的思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病中雨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的超脱,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