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自述(其九)
明 · 李孔修
架上诗书壁上琴,孔门心法伯牙音。
身閒每喜青山趣,人老何妨白发侵。
蓑笠便随行处乐,风花何用苦求寻。
柴门寂寂堪罗雀,词赋驰名翰墨林。
身閒每喜青山趣,人老何妨白发侵。
蓑笠便随行处乐,风花何用苦求寻。
柴门寂寂堪罗雀,词赋驰名翰墨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联“架上诗书壁上琴,孔门心法伯牙音”以“诗书”和“琴”象征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与艺术修养,将孔子的教诲与俞伯牙的琴艺相提并论,展现出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热爱。颔联“身閒每喜青山趣,人老何妨白发侵”表达了诗人享受自然之美的闲适生活态度,即便年岁渐长,也无惧岁月在头上的痕迹,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颈联“蓑笠便随行处乐,风花何用苦求寻”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自在与乐趣,无论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耕生活,还是欣赏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都是一种乐在其中的体验,无需刻意去寻找。尾联“柴门寂寂堪罗雀,词赋驰名翰墨林”则以简朴的柴门和可能的门可罗雀之景,反衬出诗人虽身处平凡,但其词赋却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为的人生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