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建平界二首(其一)
宋 · 杨万里
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注释
溧水:地名,指溧水县。南头:南部地区。
建平:另一个地名,可能也是指附近的地方。
丫头儿子:年轻人和孩子们。
勤耕:勤劳耕作。
疏麻:早熟的芝麻。
大豆:一种常见的豆类作物。
前辈:早先种植的作物。
荞麦:一种高粱科植物,晚熟。
晚菘:晚熟的大白菜。
席卷:覆盖。
千山:大片山地。
一囿:一个大花园。
天怜:上天怜悯。
春种:春天播种。
秋成:秋天的收获。
老圃:老农。
真个:真正。
樊子:可能是指某人,但具体身份不明。
透圣扃:穿透神圣的门槛,比喻超越常人。
翻译
溧水的南端连接着建平,年轻人和孩子们勤劳地耕作。早熟的芝麻和大豆已经种植在前,晚熟的荞麦和菘菜刚刚生长。
他们把大片山地当作一个大花园,上天怜悯他们的辛勤,赐予秋天的丰收。
如今的老农才是真正懂得农事的人,樊子又怎能比得过他们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收的农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和自然恩赐的赞美之情。溧水南头接建平,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既定位了空间,也为后文的场景描写奠定了基础。"丫头儿子便勤耕"一句,生动地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辛勤劳作的情景。
随后的几句:"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通过具体的农作物,如麻、豆、荞麦和晚菘等,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业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可能是在赞美自己长期耕耘的一片土地,或是借此表达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农业生产的丰收和诗人内心的喜悦,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