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酷暑异常摅闷而作
宋 · 晁说之
寒暑平分,东南之徼,何多暍哉。
远望炎洲,近观火井,相与朝烬而夕灰。
名曰冰纨霜练,服之一缕如十袭,而信衣冠之不能。
敢疑夏祖之居会稽,短发文身自蔽以草莱。
浪婆儿,身世世,共道常年不如是。
谁复怜北客,此日真憔悴。
深山乳虎想腾倚,清风不来空啸死。
安得人如葛稚川,脱身直下坐井底。
奈何沧海浊沸,日不敢浴,金波自烂玉兔熟。
四方上下浊氛满,何许层冰映雕玉。
苦熟何不可,浊氛端恼我。
远望炎洲,近观火井,相与朝烬而夕灰。
名曰冰纨霜练,服之一缕如十袭,而信衣冠之不能。
敢疑夏祖之居会稽,短发文身自蔽以草莱。
浪婆儿,身世世,共道常年不如是。
谁复怜北客,此日真憔悴。
深山乳虎想腾倚,清风不来空啸死。
安得人如葛稚川,脱身直下坐井底。
奈何沧海浊沸,日不敢浴,金波自烂玉兔熟。
四方上下浊氛满,何许层冰映雕玉。
苦熟何不可,浊氛端恼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暍:中暑。炎洲:炎热之地。
火井:形容极热的地方。
冰纨霜练:比喻极冷的衣物。
信:确信。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
文身:身上刺花纹。
浪婆儿:对女性的蔑称。
北客:北方来的客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疲倦。
腾倚:腾跃依靠。
葛稚川:东晋道士,善于避暑。
金波:金色的波浪,指太阳光。
玉兔熟:指月亮圆熟,夜晚降临。
层冰:厚冰。
雕玉:精美的玉器。
苦熟:极热。
端:简直。
翻译
四季平分之时,东南边陲之地,为何酷热如此。远眺南方炎热之地,近看似火的井口,早晚都在灰烬和余烬中度过。
名为冰纨霜练的衣物,穿一缕却感觉像穿了十件,然而还是相信衣服无法抵挡酷热。
难道会怀疑夏神居住在会稽,他们裸露身体、文身,用草木遮蔽自己。
浪婆儿们世世代代,都说这样的酷热年年如此。
又有谁同情北方来的客人,如今真是疲惫不堪。
深山中的小老虎渴望腾跃,但清风不来只能空自哀嚎死去。
如何能有葛稚川那样的人,直接跳入井底避暑。
无奈大海浑浊,连阳光都不敢照射,金色的波浪自我腐烂,月亮也熟透了。
四方上下都是浑浊的空气,何处才能找到清澈的冰层映照出美玉。
苦热难耐,这氛围实在令我烦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季酷暑难耐的景象,诗人身处东南沿海地区,感叹这里的炎热程度非同寻常。他用“炎洲”和“火井”来形容高温,形象生动。尽管有冰纨霜练这样的清凉之物,但即使一缕也难以抵挡暑气,暗示了夏日衣着的无济于事。诗人想象古代夏族可能居住在清凉之地,如会稽,以草莱遮阳。
诗人感慨自己如同“浪婆儿”,常年忍受酷暑,形容为“常年不如是”,表达了对北方凉爽气候的怀念。他渴望能有像葛稚川那样的超然态度,甘愿置身于清凉的井底。然而现实中,大海浑浊,阳光炽热,连清澈的海水都变得浑浊,无法沐浴,只能忍受金波(日光)的炙烤。
诗人感叹四周尽是污浊的暑气,期待能有清澈如雕玉的冰层来缓解,但苦热无处不在,令人心烦意乱。整首诗通过个人感受,展现了对极端天气的无奈和对清凉世界的向往,语言质朴,情感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