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古诗寄王中丞三首(其三)赏析

古诗寄王中丞三首(其三)

明 · 孙绪
干旌才达古瀛区,千里妖魑一夜除。
霄汉谁问三昧手,风云常护四明居。
丝苓有意青松壑,春条无力春阴薄。
山中藜苋未充肠,暮倚衡门望寥廓。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神秘的场景,诗人以“干旌”开篇,象征着某种力量或使命的到达,跨越了遥远的古瀛区,一夜之间清除千里之内的妖魔鬼怪,展现了超凡脱俗的神力。接着,诗人通过“霄汉”与“风云”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力量的崇高与守护的力量,仿佛是天地间的某种平衡与秩序的维护者。

“丝苓有意青松壑,春条无力春阴薄。”这两句则转向自然界的描写,丝苓(可能指细长的植物)似乎有意地在青松的山谷中生长,而春条(春天的嫩枝)却显得无力,似乎是在春阴薄的环境中显得脆弱。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某种力量或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最后,“山中藜苋未充肠,暮倚衡门望寥廓。”描述了山中生活的简朴与宁静,藜苋是山野间常见的食物,但不足以填饱肚子,傍晚时分,诗人倚靠在衡门(可能是简陋的门)旁,眺望着广阔的天空,表达了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超凡脱俗的力量、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以及对理想生活和远方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