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宋 · 梅尧臣
馀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瑩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瑩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注释
鄙:边疆, 边远地区。筑基:建立基础。
琵琶尾:琵琶底部的装饰。
戛:触动。
湖波:湖面的波纹。
青铜:古代金属材料。
莹磨:擦拭得光亮。
幅蒲:画幅。
蚕书:细致的字迹。
翻译
余水对于越地边远地区,如同对镜筑起根基在琵琶尾端。琵琶天天响起秋日乐章,大雁飞过洞庭湖,风拂过芦苇丛。
南斗星映照湖面,却未激起涟漪,长刀似碧玉般闪亮。
美貌女子夜晚走出寒冷溪流,青铜器物经过精心打磨,光泽闪耀数里。
早晨,吴地的客人带来轻盈的画幅,纸上字迹犹如蚕丝般细密,令人欣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描绘了馀干地区与越地之间的山水景色以及历史文化的交融。首句“馀水之于越之鄙”点明了地理位置,接下来的“筑基相对琵琶尾”形象地描述了亭子的形状,如同琵琶倒置。诗人通过“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展现了季节变换和自然景观的宁静。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运用了奇特的意象,将星宿与湖面的平静相映照,同时暗示着锐利的兵器,增添了神秘感。接下来,“姱娥夜出在寒溪”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意,而“青铜莹磨光几里”则描绘了月光下青铜器的光泽,营造出静谧而辉煌的画面。
最后两句“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表达了诗人收到朋友书信的喜悦,以轻盈的纸张和如蚕丝般的字迹为喻,传递出友情的珍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展现出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