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二首(其一)
明 · 李梦阳
叶落归故根,孤云有时还。
凶年闾里尽,谁门今幸全。
全者自何归,皮肤半不完。
百租丛其身,欲诉谁见怜。
吾家十八军,独我犹从战。
昨当战交河,左髀贯双箭。
本不识犁锄,况复千亩租。
三诉吏不语,锁颈投囹圄。
凶年闾里尽,谁门今幸全。
全者自何归,皮肤半不完。
百租丛其身,欲诉谁见怜。
吾家十八军,独我犹从战。
昨当战交河,左髀贯双箭。
本不识犁锄,况复千亩租。
三诉吏不语,锁颈投囹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和个人遭遇。首句“叶落归故根”寓言战乱中人们渴望回归安宁家园,如同落叶寻找根基。接下来,“孤云有时还”暗示诗人自己像孤云般漂泊不定,期盼能回归安宁。
“凶年闾里尽,谁门今幸全”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贫困和死亡,整个社区几乎家破人亡,只有少数人侥幸存活。“全者自何归,皮肤半不完”进一步强调生存者的凄惨状态,他们身心俱疲,衣不蔽体。
“百租丛其身,欲诉谁见怜”表达了诗人对沉重赋税的不满和无处诉说的苦楚。他提到自家曾是十八军的一员,被迫继续战斗,“昨当战交河,左髀贯双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英勇。
“本不识犁锄,况复千亩租”表达了诗人对于原本不习农事却被逼耕种千亩田地的无奈,以及对官府苛政的控诉。“三诉吏不语,锁颈投囹圄”则揭露了官府的冷漠无情,诗人多次申诉无果,最终被囚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揭示了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官府的暴政,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李梦阳以鲜明的笔触,展现了明朝动荡时期的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