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僧善用期之不遇
宋 · 董嗣杲
用僧期不来,子午针头误。
沉迷负所传,老去眼隔雾。
言甘说中少,见陋遭时恶。
三椽当道架,山色翠回互。
空旷乏人守,有欲绝反顾。
岂无世事非,何能日如故。
昨收松下书,欲见展心晤。
遍寻莫知踪,望极柏山路。
马荒人亦倦,酒熟秋垂暮。
浮身真是浮,参取折芦渡。
沉迷负所传,老去眼隔雾。
言甘说中少,见陋遭时恶。
三椽当道架,山色翠回互。
空旷乏人守,有欲绝反顾。
岂无世事非,何能日如故。
昨收松下书,欲见展心晤。
遍寻莫知踪,望极柏山路。
马荒人亦倦,酒熟秋垂暮。
浮身真是浮,参取折芦渡。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等待一位僧人未至的场景,僧人约定的时间已过,诗人因针路错误而错过了与僧人的会面。他深感自己未能履行所学,随着年岁增长,视力衰退,犹如眼前蒙上一层迷雾。诗中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感慨,言辞虽甘甜,但见解却在世间纷扰中显得浅薄,受到时弊的贬低。
诗人寓情于景,描述了道路旁简陋的三间小屋,山色翠绿交织,然而空旷无人看守,似乎暗示着僧人的离去。诗人感叹世事变迁,无法如昔日般平静,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他收到朋友寄来的信,希望能见面倾诉心事,但遍寻不着,只能在秋意渐浓的傍晚,望着柏山路,感到疲惫和失落。
最后,诗人以“浮生若梦”自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希望从禅意中寻求解脱,如同折芦渡水般寻找内心的宁静。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时光流逝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