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并引
宋 · 苏轼
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
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
仙人与道士,自养岂在繁。
但使荆棘除,不忧梨枣愆。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
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
仙人与道士,自养岂在繁。
但使荆棘除,不忧梨枣愆。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
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注释
天禄:福分,古代指上天赐予的恩惠。玄膺:心胸深沉如黑玉,形容人胸怀宽广。
陶彭泽: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饮酒作诗著称。
形言:流露在言语中。
自养:自我修养,内在的修炼。
荆棘:比喻生活中的困难。
梨枣愆:丰收的梨枣带来的忧虑,引申为生活负担。
颓景:落日余晖,形容临近傍晚。
稍觉:渐渐感觉到。
弱蔓缠:比喻生活中的牵绊。
岁寒枝:寒冬中的树枝,象征坚韧的生命力。
米尽:米缸空了,比喻生活困顿。
怪:责怪,此处表示惊讶。
二子:指朋友或知己。
陶然:愉快的样子,此处指心灵满足。
翻译
我天生享有福分,心胸如玄玉般清澈流淌着智慧之泉。为何陶渊明会如此,常常因缺酒而流露愁容。
仙人和道士,他们的修炼并不在于繁复的仪式。
只要能清除困扰,就不必担心丰收的梨枣会带来麻烦。
我已经六十一岁,夕阳西下,接近晚年。
年末似乎有所领悟,渐渐找回了一些散失的东西。
就像千丈高松,常被弱小的蔓藤困扰。
滋养我寒冬中的枝干,终有一日能解脱束缚。
直到米缸见底才察觉,只觉得饥饿的老鼠迁移频繁。
他们二人真是我的知己,即使不醉也感到快乐。
鉴赏
诗人以其天赋的禄福自豪,认为自己拥有如玉泉般清澈的才华和智慧。然而,他并不忙于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倾向于与道家仙人为伍,共同修行,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这表明诗人对物欲的淡泊,以及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
他提到自己年逾六十,却依然在西山颓废的景色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岁暮之际,他感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似乎有些东西即将得到或失去,但这种感觉又随即散去,这可能是他对人生无常的一种体悟。
接下来,诗人自比为千丈松,虽然强大却也承受着弱小蔓草的缠绕。这是一种对于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关系的隐喻。他希望能够在岁寒之中得到滋养,最终获得解脱。
米尽而不知,是他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饥鼠迁徙,或许象征着世间的不安与变迁,但诗人并不为此所动,二子如客相伴,即使不饮酒也能感到陶醉。这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超脱精神、淡泊名利以及对自然的深刻体悟。通过与陶渊明风格相近的语言,诗人表达了一种隐逸自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