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咏古四首(其一)赏析

咏古四首(其一)

宋 · 汪藻
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
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
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
如何许邵语,受之不复疑。
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
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
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
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

鉴赏

这首诗《咏古四首(其一)》由宋代诗人汪藻所作,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深刻探讨了知人之难的主题。

首句“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以相马类比相人,指出相士识别人才如同识别良马,需要洞察其内在的本质和潜力,而非仅凭表面特征。接着,“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则批评了过于依赖外在表征来判断人的做法,如同仅仅根据马的颜色来判断其价值一样肤浅。

“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进一步强调了识别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并非易事,即便是那些处于高位、有声望的人物,也可能被误解或忽视。这里“当涂公”指的就是地位显赫之人。

“如何许邵语,受之不复疑”引用了许邵的典故,许邵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相士,以其精准的相人能力著称。此处诗人提出疑问,如果许邵的话被轻易相信而不再怀疑,那么知人之难的问题似乎并未得到解决。

“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是对前文的总结,明确指出识别人才确实不易,同时人本身也难以被完全了解。这反映了知人之难的本质。

“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运用比喻,将人的真面目比作水中的倒影,铅粉则是用来掩饰瑕疵的化妆品,暗示了外表的修饰无法掩盖本质,真正的自我只能通过内在的品质显现。

最后,“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提出了一个反问,即真正的仁义之人是否真的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手段就能被识别出来?这引出了对道德品质的深入思考。

“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则表达了对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曹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复杂情感。曹操在历史上以识人之明著称,但同时也有其复杂的政治手腕。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能识别人才者的渴望,也暗示了对复杂人性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相人、识人过程的描绘,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知人之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