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毕侍御谪居
忠荩不为明主知,悲来莫向时人说。
沧浪之水见心清,楚客辞天泪满缨。
百鸟喧喧噪一鹗,上林高枝亦难托。
宁嗟人世弃虞翻,且喜江山得康乐。
自怜黄绶老婴身,妻子朝来劝隐沦。
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崇兰:兰花。香死:凋零。
玉簪:玉制发簪。
志士:有志之士。
吞声:沉默忍受。
甘:甘愿。
忠荩:忠诚。
明主:贤明的君主。
悲来:悲伤时。
沧浪之水:比喻清澈的水。
楚客:楚国的游子。
辞天:离别天空。
百鸟:众多鸟儿。
喧喧:喧闹。
一鹗:鹤。
弃:遗弃。
虞翻:历史人物名。
康乐:指君王的快乐。
黄绶:低级官职的标志。
老婴身:形容年迈。
隐沦:隐居。
桃花洞:隐居之地。
相思:思念之情。
复几春:多少个春天。
翻译
兰花凋零玉簪折断,志士沉默忍受困厄。忠诚之人不被明主赏识,悲伤时不要向世人诉说。
如沧浪清流映照内心,楚国游子离别天空泪水涟涟。
众多鸟儿喧闹中鹤立鸡群难觅栖息之处。
何必哀叹世间遗弃虞翻,更应庆幸国家有康乐君王。
自怜年迈仍任卑微官职,妻儿劝我归隐山林。
全家欲往桃花洞隐居,此别后相思之情绵延多少春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名为《送毕侍御谪居》。诗中的语言和意境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对时代的不满。
“崇兰香死玉簪折”,这里借用了兰花与玉簪作为比喻,表达了一种美好事物毁灭、才华横溢的情感。崇兰指的是高洁的兰花,而“香死”则意味着这份高洁已不复存在;“玉簪折”则是比喻才华被摧毁。
接下来的“志士吞声甘徇节”,则表现了诗人对那些有抱负的人物的同情。他们因为不得志而痛苦,却又只能将这种痛苦深藏于心,不敢表露出来,甚至在必要时刻也要强忍这份痛楚。
“忠荩不为明主知”,这里用“忠荩”比喻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他们的品格和行为并未被当世的君主所认识和赏识。诗人借此抒发了对时政的不满,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物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
“悲来莫向时人说”,则表达了一种无处述说的悲凉感受。诗人认为自己的忧伤和不满无法向当世之人倾诉,只能深藏于心。
“沧浪之水见心清,楚客辞天泪满缨”中,“沧浪之水”象征着清澈而又浩瀚的感情,而“楚客辞天”则描绘了一种别离之情。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纯净和深沉,同时也流露出对远去朋友的怀念与不舍。
“百鸟喧喧噪一鹗,上林高枝亦难托”则用百鸟鸣叫与鹗鸟飞翔来比喻诗人自己在世俗之中感到孤独和无依。即便是那些看似自由自在的鸟儿,也难以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宁嗟人世弃虞翻,且喜江山得康乐”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自然界的向往。他们宁愿选择逃避现实,去寻找那种在大自然中的平静与快乐。
“自怜黄绶老婴身,妻子朝来劝隐沦”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他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年迈又无力的婴儿,而家人也开始劝他隐退,以避开世俗纷争。
最后,“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中,桃花洞作为一种理想的隐居之地,诗人希望能够带着全家离开喧嚣的人世,去寻找一份超脱尘世的宁静。同时,这种离别也让诗人感慨,思考这样的分别还会重复多少个春秋。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失望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