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初凉夜至将晓
宋 · 张耒
秋房灯火清,人语久已寂。
城远不闻更,警柝鸣未息。
横参已入地,斗柄当天直。
乃知三更中,市廛已寂历。
我时守书几,磨墨倾砚滴。
反覆小学书,昏目如芒刺。
试寻邻房僧,鼻鼾背负壁。
体劳径就枕,冷梦分南北。
觉来寺钟鸣,僧礼像前席。
须臾闻梵呗,木鱼如叩石。
举头视东牖,朝日已淡白。
反身起披衣,神爽健筋力。
亟来酒瓮边,侧听声唧唧。
城远不闻更,警柝鸣未息。
横参已入地,斗柄当天直。
乃知三更中,市廛已寂历。
我时守书几,磨墨倾砚滴。
反覆小学书,昏目如芒刺。
试寻邻房僧,鼻鼾背负壁。
体劳径就枕,冷梦分南北。
觉来寺钟鸣,僧礼像前席。
须臾闻梵呗,木鱼如叩石。
举头视东牖,朝日已淡白。
反身起披衣,神爽健筋力。
亟来酒瓮边,侧听声唧唧。
注释
秋房:秋天的房屋。灯火:夜晚的照明。
人语:人的交谈声。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警柝:古时夜间巡逻时敲击的报警工具。
斗柄:北斗七星中的一颗,用来指示方向。
市廛:城市中的街道和店铺。
磨墨:研磨墨汁。
昏目:视力模糊。
僧:出家人,此处指和尚。
梵呗:佛教徒诵读经文的声音。
木鱼:僧侣敲击的木制乐器。
翻译
秋夜屋内灯火明亮,人声早已静寂。远离城区听不见更鼓,报时的柝声还在继续。
横斜的参星已经低垂,北斗指向正上方天空。
这才明白,此时已是深夜,街市已寂静无声。
我那时正坐在书桌旁,研磨墨水,砚池里的水滴滴答答。
反复阅读小学课本,眼睛模糊,仿佛有芒刺在目。
试着去找隔壁僧房,僧人已沉睡,鼾声回荡在墙壁间。
身体劳累,直接上床,梦境寒冷,梦境分隔成东西两边。
醒来听到寺庙钟声,僧人在佛像前行礼膜拜。
不久听到诵经声,木鱼敲击声如同击打石头。
抬头看向东窗,朝阳已显出淡淡的白色。
转身起床穿衣,精神焕发,体力充沛。
急忙来到酒坛边,侧耳倾听,只有酒罐发出轻微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深秋凉夜里专心致志地学习的情景。开篇"秋房灯火清,人语久已寂"设置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人们都已进入梦乡,只有诗人的书房内灯火还在,显得格外明亮。紧接着"城远不闻更,警柝鸣未息"进一步强调了这份深夜的寂静和长久。
接下来的"横参已入地,斗柄当天直"通过观察星象来描绘时间已经很晚了,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然后"乃知三更中,市廛已寂历"进一步确认了夜深人静的氛围。
诗人在这安静的夜里专注于书籍和学问,"我时守书几,磨墨倾砚滴"表明他对学业的投入和专注。学习到深夜,眼睛也因为用力而感到疲劳和刺痛,"反覆小学书,昏目如芒刺"。
诗人在学习间隙中寻找些许放松,"试寻邻房僧,鼻鼾背负壁"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然而即便如此,劳累之余也只得就枕而眠,梦境则是冷清的南北方向,"体劳径就枕,冷梦分南北"。
醒来后,是寺庙里的钟声和僧侣的声音唤醒了诗人,"觉来寺钟鸣,僧礼像前席。须臾闻梵呗,木鱼如叩石"。诗人在听着这些声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清爽,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有力,"举头视东牖,朝日已淡白。反身起披衣,神爽健筋力"。
最后一段,诗人走到酒瓮边,侧耳倾听着周围的声音,"亟来酒瓮边,侧听声唧唧"。这里的描述既是对夜晚声音的捕捉,也可能暗示诗人在学习之余寻求一些放松和享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深秋夜晚静谧氛围的描绘,以及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和投入,展现了古代文人夜读时的宁静与专注,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