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石钟山记墨迹
元 · 杨弘道
先生元丰后,笔法陵晋汉。
摹拟遍天下,真伪纷相半。
尝经石钟山,作记濡柔翰。
流落百年间,水渍颇坏烂。
从何得此本,装轴成珍玩。
卷舒眼增明,百伪莫能乱。
梦奠微言绝,笺注多乖叛。
先生传家学,论著入条贯。
新经出王氏,但付一笑粲。
水经文简省,陋者亦欺谩。
事在耳目外,未可以臆断。
李渤姑无论,道元亦足叹。
摹拟遍天下,真伪纷相半。
尝经石钟山,作记濡柔翰。
流落百年间,水渍颇坏烂。
从何得此本,装轴成珍玩。
卷舒眼增明,百伪莫能乱。
梦奠微言绝,笺注多乖叛。
先生传家学,论著入条贯。
新经出王氏,但付一笑粲。
水经文简省,陋者亦欺谩。
事在耳目外,未可以臆断。
李渤姑无论,道元亦足叹。
鉴赏
这首元代杨弘道的《东坡石钟山记墨迹》是一首对苏轼《石钟山记》手稿的赞叹与评论诗。诗人首先赞扬了苏轼书法的卓越,超越晋汉时期,其摹本流传广泛,真假难辨。接着提及苏轼亲历石钟山并写下名篇,但原稿历经百年,字迹受损严重。诗人对现存的珍贵手稿表示惊叹,认为它能澄清真伪,让人眼界大开。
诗中批评了后人对《石钟山记》的笺注多有违背原意之处,指出苏轼的学问传承严谨,其著作逻辑清晰。诗人提到王氏的新版本虽新,却可能过于简化,甚至被浅陋之人误解。他强调,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不能仅凭主观臆测,即便是李渤和道元这样的学者,也需谨慎对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敬仰,同时也揭示了历史文献研究中的真伪辨别与学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