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
唐 · 皎然
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
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吟诗山响荅,泛瑟竹声和。
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吟诗山响荅,泛瑟竹声和。
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拼音版原文
翻译
身怀万卷书籍,书房隐于云雾缭绕的藤萝之间。砚台上滴水成池,小巧别致,书皮用楮树皮制成,数量繁多。
吟诵诗歌时,山间回响仿佛在应答,弹奏琴瑟,竹林随声附和。
朝廷以鹤板之礼征召儒学之士,你深居简出,对此作何感想?
注释
一身:指自己。赍:携带。
万卷:形容书籍极多。
编室:藏书或读书的房间。
寄:寄托、位于。
烟萝:云雾缭绕的藤萝,形容环境幽静。
砚滴:砚台上用于研墨加水的小器具。
穿池小:形容砚滴之水滴入砚中形成的小小水池。
书衣:书籍的封面或包裹书籍的布帛。
种楮:楮树,古代常用其皮造纸,这里指书多到像种了很多楮树。
吟诗:朗诵或创作诗歌。
山响荅:山的回音像是在回答。
泛瑟:弹奏瑟,一种古乐器。
竹声和:竹林中的声音与乐声相和谐。
鹤板:古代征召贤士的诏书,常刻于木板,以鹤为饰,表示尊贵。
求儒术:寻求儒家学者及其学问。
深居:隐居不出。
意若何:心中有何想法或感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赴会稽山求学的场景。"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表明学者携带着大量书籍,甚至在简陋的居所中也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则形象地展示了学者的勤奋和对文字的珍视。
"吟诗山响荅,泛瑟竹声和"这一句表达了学者在大自然中吟诵诗歌,与山野间的自然声音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鹤板求儒术"则进一步强调了学者对于儒家学说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的"深居意若何"留给读者无限想象。这不仅是对诗人本身深居简出的生活态度的一种描绘,也可以理解为对知识追求者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揭示。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