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荻塘次韵
宋 · 卫宗武
平林历历晓云迷,津堠将迎客棹西。
千古兴亡泰伯国,一川经纬狄公堤。
雨添柳色成蛾绿,春剩花香散麝脐。
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
千古兴亡泰伯国,一川经纬狄公堤。
雨添柳色成蛾绿,春剩花香散麝脐。
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津堠:渡口的守望塔。客棹:客船。
泰伯国:古代吴国的始祖泰伯之地。
狄公堤: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狄仁杰所建的堤防。
蛾绿:形容柳叶翠绿如蛾眉。
麝脐:比喻香气浓郁。
苕城:地名,指苏州一带。
摩挲:抚摸。
翻译
清晨的树林清晰可见,薄雾缭绕,渡口的守望者迎接舟船向西而来。千百年来,泰伯国的历史兴衰,狄公堤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经纬变迁。
雨后柳树更显翠绿如蛾眉,春天的余香仿佛来自麝香的脐部。
即将到达苕城,路程并不遥远,我抚摸着老眼,欣赏着山水溪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行舟的景象,充满了动人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沉思,以及对故土的深情。
"平林历历晓云迷,津堠将迎客棹西。"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迷离的氛围,平展的丛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水路的堤岸似乎在等待着远方归来的行者,这里的“棹西”暗示了诗人心之所向。
"千古兴亡泰伯国,一川经纬狄公堤。" 这两句引出了历史的维度,提及了古代的泰伯与狄公,勾勒出一段历史的轮廓,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过往文明的缅怀和反思。
"雨添柳色成蛾绿,春剩花香散麝脐。" 这两句则是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摹,细雨之后的柳树变得更加翠绿,春日里残留的花香似乎与麝香相融合,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又不失淡雅的景色。
"去去苕城知不远,摩挲老眼看山溪。" 这两句则是诗人行进中的心境,随着舟行渐入深处,对即将到达的目的地——苕城,有了一种期待与亲切之感,而“摩挲老眼看山溪”则透露出诗人岁月积淀下的一份沉静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幅春日舟行图,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于历史、故土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