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社
惟有空心树,妖狐藏魅人。
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复闻。
丘坟变城郭,花草仍荆榛。
良田千万顷,占作天荒田。
主人议芟斫,怪见不敢前。
那言空山烧,夜随风马奔。
飞声鼓鼙震,高燄旗帜翻。
逡巡荆棘尽,狐兔无子孙。
狐死魅人灭,烟消坛墠存。
绕坛旧田地,给授有等伦。
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
社公千万岁,永保村中民。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废弃的社会场景。开篇“古社基阯在,人散社不神”两句,通过对古老社坛的描写和人们离散导致社坛失去神灵的状况,展现出一种历史沧桑、人类活动凋零的情景。“惟有空心树,妖狐藏魅人”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气氛,暗示着在自然恢复生长的同时,也孕育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接着,“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复闻”两句,用狐狸和不再有臭味(可能指的是腐肉或其他异味)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这种荒废状态的迷茫与失措。诗人通过“丘坟变城郭,花草仍荆榛”四字,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对立起来,强调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力的无情。
“良田千万顷,占作天荒田”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人与自然对抗的情景,其中“良田”被荒废,“占作天荒田”暗示着人们对于土地资源的无效或不合理利用。紧接着,“主人议芟斫,怪见不敢前”表达了当权者对于这种状况的无奈和恐惧。
诗人随后通过“那言空山烧,夜随风马奔”、“飞声鼓鼙震,高燄旗帜翻”等句子,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或军事行动,这可能是对荒废土地的一种干预或者是试图重新控制这些地区的行为。这段描述充满了紧张和动荡的情绪。
“逡巡荆棘尽,狐兔无子孙”则转向了一种生态破坏与生物灭绝的情况,而“狐死魅人灭,烟消坛墠存”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这种对抗和斗争的结果:自然界的一部分(如狐)死亡,迷惑人的力量也随之消散,最终只剩下空寂的社坛遗迹。
然而,在“绕坛旧田地,给授有等伦”之后,诗歌转向了一种新的秩序和和谐。这里可能暗示着一种土地再分配或者是对荒废土地的一种恢复利用。“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则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兴旺和社会生活的复苏。
最后,“社公千万岁,永保村中民”两句,为诗歌画上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里的“社公”可能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地方神灵,通过对它的长寿祝愿,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自然与社会生活持续下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荒凉废弃到生机勃勃的转变,展现了一种历史循环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