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瀛州亭论学
明 · 董其昌
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
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
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
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
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
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
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
鉴赏
此诗《清秋瀛州亭论学》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作。董其昌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先贤的敬仰。
诗的前四句“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表明了诗人自谦地认为自己生于孔子之后,虽有雅意探寻道的根源,但自感技艺浅薄,难以全面理解诸子百家之言。
接着,“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诗人感叹于道的深奥难解,以及学术道路的复杂多歧,内心充满困惑。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诗人庆幸有先知先觉之人,如同手持教鞭的导师,为他揭示了知识的迷雾,引导他步入学习的正轨。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诗人深入探讨了濂溪周敦颐与洛闽朱熹的学说,追溯到更早的伏羲与黄帝时代,展现了他对古代哲学的浓厚兴趣。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秋天的天空中传来清脆的声音,仿佛大自然的启示;水位下降时,可以看到大地的根基,象征着诗人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到宇宙的真理。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诗人表示自己没有隐藏任何东西,因为他已经亲眼见证了教育的存在。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诗人认为,虽然他曾经虚心求学,但最终能够真正领悟并回归本真,对于玄妙的亭台楼阁,已无需过多讨论。
最后,“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诗人希望记住与智者们的聚会,这种风范将被后世尊崇。
整首诗体现了董其昌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先贤智慧的敬仰。他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和历史人物的学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表达了对理想教育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