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叔熊归闽
宋 · 王安石
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
尝持一尺箠,跨马河南北。
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
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
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镌刻。
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
黄尘彫罽裘,逆旅同偪仄。
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
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
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
尝持一尺箠,跨马河南北。
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
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
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
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镌刻。
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
黄尘彫罽裘,逆旅同偪仄。
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
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
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
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魁然:威武出众的样子。一尺箠:一尺长的鞭子。
河南北:指黄河两岸。
谷城翁:可能指历史上有智谋的老者。
天兵:天子的军队。
文字锐镌刻:形容他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科名:科举功名。
黄尘:黄沙尘土。
逆旅:旅舍,比喻漂泊的生活。
汴:北宋都城开封。
闽生:福建人。
南陔子:可能指某位南方的人物或理想。
翻译
郑子喜好谈论军事,如同万人之敌的领袖。他曾手持一尺长的鞭子,骑马驰骋于黄河两岸。
如今边境形势严峻,他能口述手绘地分析利害。
他怀疑自己像谷城翁一样,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策略。
天兵年迈收起战甲,但他壮志犹在,不贪图安逸。
他沉溺于诗书之中,文字如刀刻般深刻。
然而科举之路坎坷,他的仕途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身处黄沙尘土中,他的生活困顿,如同旅途中的逼仄之地。
秋风扫过残破的汴京,寒冷的霰雪让他客居他乡感到惊讶。
他高歌乘船东去,离别时没有丝毫悲戚。
闽地的人如今喜好游历,他妻子也常常陪伴。
他对南陔子的仰慕,对命运的挑战,坚信天命不会永远阻塞他的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郑叔熊归闽》。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郑叔熊的敬佩与不舍,以及对其军事才能的高度评价。
"郑子喜论兵,魁然万人敌"一句直接点出了郑叔熊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他能够以一人之力抵抗万人,显示了他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勇敢的战斗精神。"尝持一尺箠,跨马河南北"则形象地描绘了他的英武姿态和不畏艰险的品格。
接下来的几句"方今边利害,口手能讲画。疑师谷城翁,方略已自得"进一步强调了郑叔熊在军事上的卓越能力,不仅能够洞察敌情,还能迅速制定有效策略。
紧接着的"天兵卷甲老,壮士不肉食"则表达了一种对英雄人物年华渐老、英勇依旧的赞美之情。"低徊向诗书,文字锐镌刻"一句展示了郑叔熊除了军事才能外,还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
随后的几句"科名又龃龉,弃置非人力。黄尘彫罽裘,逆旅同偪仄"则描绘了一种战场上的艰苦景象,以及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与坚守。
最后几句"秋风吹残汴,霰雪已惊客。浩歌随东舟,别我无惨恻。闽生今好游,往往老妻息。南陔子所慕,天命岂终塞"则表达了对郑叔熊离别的不舍,以及对他未来旅途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郑叔熊军事才能和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离别的深情描绘,展现了王安石作为送别诗的高超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