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二)
明 · 史鉴
白日出东北,暮向西南流。
谁知贞烈名,亦应宫掖求。
郡县苦见迫,强命登行舟。
恸哭与儿诀,相见永无由。
生当长戚戚,死当长悠悠。
谁知贞烈名,亦应宫掖求。
郡县苦见迫,强命登行舟。
恸哭与儿诀,相见永无由。
生当长戚戚,死当长悠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吴姓孝子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悲痛心情,以及对贞烈名声的追求和坚守。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对比(白日与暮色),象征着生命的起始与终结,同时也隐喻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白日出东北,暮向西南流。” 白天从东北升起,夜晚则流向西南,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逆转。这种自然景象的描述,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基调。
“谁知贞烈名,亦应宫掖求。” 这句诗表达了对贞烈名声的追求,可能暗指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忠孝节义的崇尚。这里的“宫掖”可能象征权力中心或道德高地,强调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对于名誉与道德标准的追求。
“郡县苦见迫,强命登行舟。” 描述了主人公在郡县的压力下,被迫踏上远行的航程,暗示了他可能为了某种使命或责任而不得不离开家人,体现了命运的无奈与牺牲。
“恸哭与儿诀,相见永无由。” 这句话描绘了与孩子的诀别之痛,表达了深沉的亲情与不舍。在生死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显得格外脆弱,预示了未来的分离。
“生当长戚戚,死当长悠悠。” 最后两句总结了主人公的一生,无论是生前的忧愁还是死后的时间绵延,都充满了哀伤与无奈。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可能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深处情感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性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生死、道德与社会压力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贞烈名声的追求与坚守。它不仅是一首悼念之作,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人性价值和社会伦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