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初春得尘异去冬书
明 · 释函是
一程书信隔年还,细读犹能慰老颜。
宝镜自传寒月夜,寂光常照老梅关。
重经古道疑来日,乍听新潮别故山。
想到板桥回望处,几多人倚石阑干。
宝镜自传寒月夜,寂光常照老梅关。
重经古道疑来日,乍听新潮别故山。
想到板桥回望处,几多人倚石阑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收到远方友人隔年寄来的书信时的复杂心情与深刻感触。首句“一程书信隔年还”简洁有力地勾勒出时间的跨度与空间的距离,暗示了通信的不易与等待的漫长。接着,“细读犹能慰老颜”,通过“细读”和“慰老颜”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对书信内容的珍视与内心的温暖,即使年岁已高,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朋友的情谊,得到心灵的慰藉。
“宝镜自传寒月夜,寂光常照老梅关”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书信比作宝镜,在寒冷的月夜中照亮了诗人的心灵,如同寂光(佛教中的术语,指寂静光明)常照在老梅关上,象征着友谊的永恒与不变。这里不仅体现了书信对于诗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对友情持久性的赞美。
“重经古道疑来日,乍听新潮别故山”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诗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条古老的道路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疑惑与期待;同时,耳边传来的新潮声,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山川。这两句通过时空的转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感慨。
最后,“想到板桥回望处,几多人倚石阑干”以景结情,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想象着自己站在板桥上回望,身边或许有几位友人或亲人倚靠在石栏杆上,共同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这一场景既是对友情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未来相聚的渴望,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友情跨越时空的力量,以及人在面对离别与重逢时的复杂情感体验,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