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袁秘监
细旃坐稳方轮讲,群玉峰高未要扶。
别后曾过东閤否,新来亦乞鉴湖无。
几时供帐都门外,真写先生作画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峻除:重要任命。君相:君王。
师儒:学者和儒者。
细旃:宽敞的毡帐。
轮讲:讲课。
群玉峰:比喻学问高深。
扶:扶持。
东閤:朝廷中的重要官署。
鉴湖:地名,代指美景。
供帐:布置帷幕,此处指展示画像。
先生:对学者的尊称。
作画图:绘制画像。
翻译
最近常听说有重要的任命,人们传言君王非常重视学者和儒者。在宽敞的毡帐中坐着讲课,不必担心群山之高需要扶持。
分别后你是否曾探访过东阁?最近也请求过鉴湖的美景吗?
何时能将先生的形象展示在都城门外,如同真实的画面,绘制成画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题为《呈袁秘监》。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朋友或同僚袁秘监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知识与修养的追求。
"近日频闻有峻除,人传君相重师儒。"
这两句开篇便赞扬袁秘监在学问上的崇高地位和深厚的师承。"峻除"形容其学识之高不可及,而"人传君相"则表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如同国之重臣,至于尊敬。在古代文化中,"师儒"一词代表着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细旃坐稳方轮讲,群玉峰高未要扶。"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袁秘监在学术上的泰然自若,以及他所处的学问之巅峰的地位。"细旃坐稳"形容其坐在那里讲解学问时的从容不迫,而"方轮"则暗指一种完美无瑕的境界。"群玉峰高未要扶"则用来比喻他的学识之高,如同群玉所聚之巅峰,自然而然,不需外力支持。
"别后曾过东閤否,新来亦乞鉴湖无。"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袁秘监的再次寻访,以及希望得到其指点的愿望。"别后"意味着分别之后,而"曾过东閤否"则是询问是否曾经走过东边的小门,暗示诗人渴望再次聆听袁秘监的教诲。"新来亦乞鉴湖无"则表明即使在新的时刻,诗人仍旧希望得到袁秘监的指导和审视。
"几时供帐都门外,真写先生作画图。"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以及对于知识与艺术创作的重视。"几时供帐都门外"展现了诗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更为宽广的地方展示袁秘监的学问和智慧。"真写先生作画图"则表明诗人期待着能真实地描绘出袁秘监的形象,将其学问与艺术创造融为一体。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袁秘监学识高深、品德兼备的赞扬,展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相互尊敬和追求知识的风气。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视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