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居
短衣破帽家无储,形忘意适心自娱。
挂壁拄杖悬珊瑚,鬼神遁迹蛟龙趋。
眼前不识为妻孥,生平岂解躬耕锄。
黄精采苗供晓餔,碧溪饮泉倾瓠壶。
行歌紫薇眠枕书,梦游沧海坐钓鱼。
云雾烟霞同卷舒,狙猿麋鹿相惊呼。
颠崖苍苍日欲晡,举手拊掌笑挽须。
起望八极吞五湖,乔松在足凭空虚。
有客跨鹤来须臾,庞眉皓齿当坐隅。
绮语唾落飞明珠,翻身别去登康衢。
寄言击壤人有无,茅茨风俗今何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的生活,充满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首句“山人独向山中居”,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一位独自生活在山中的隐士。接着,“风雨不庇三椽庐”描述了他简陋的住所,但并未因此而感到困扰,反而“短衣破帽家无储”,展现出他淡泊名利、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形忘意适心自娱”则直接表达了隐士内心的自由与满足,他的精神世界远比物质世界丰富。
“挂壁拄杖悬珊瑚,鬼神遁迹蛟龙趋”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独特之处,仿佛连鬼神都避其锋芒,蛟龙也前来亲近。这不仅体现了隐士的超凡魅力,也暗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眼前不识为妻孥,生平岂解躬耕锄”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与世俗的疏离,他似乎对家庭和农事毫无兴趣,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接下来的几句,通过“黄精采苗供晓餔,碧溪饮泉倾瓠壶”等细节,展现了隐士日常生活的简单与自然,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行歌紫薇眠枕书,梦游沧海坐钓鱼”描绘了隐士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行走时哼唱着歌谣,还是夜晚枕着书籍入眠,或是梦见自己在大海边垂钓,都充满了诗意与宁静。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隐士的闲适生活,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知识的热爱。
“云雾烟霞同卷舒,狙猿麋鹿相惊呼”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动态景象,进一步强化了隐士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云雾的飘散、烟霞的升腾、动物的互动,都是自然界的生动表现,同时也映射出隐士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颠崖苍苍日欲晡,举手拊掌笑挽须”描绘了隐士在傍晚时分的轻松愉快,他或许在山顶上眺望远方,或是在山间漫步,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不忘与自然界的生物互动,展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起望八极吞五湖,乔松在足凭空虚”则表达了隐士广阔的胸怀和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他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尽收眼底,站在高处,脚踏松树,感受着空灵的世界,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最后,“有客跨鹤来须臾,庞眉皓齿当坐隅”描绘了一位神秘访客的到来,这位访客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与隐士共同度过了一段时光,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和智慧。这一场景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
“绮语唾落飞明珠,翻身别去登康衢”描述了访客离开时的情景,他的话语如同珍珠般珍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客转身离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留下隐士独自品味这段相遇带来的启示。
“寄言击壤人有无,茅茨风俗今何如”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寄语,邀请大家思考隐士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山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心灵之静、智慧之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诗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