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鸣琴泉赏析

鸣琴泉

宋 · 李廌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拼音版原文

wénliúshuǐcāoxiǎngjiànliúshuǐyīn

kuàngshānquánshēngshēngmíngqín

xiàoshānzhōngrénqiángzuòzhǎoshēn

ànliúmíngshēngyǎoxún

jìnwénshízhōngshānbiànzhèngjīn

yuánxiàdāngjìnyīn

wén使shǐdēnglín

dàorénxiàowèiqiúqínxīn

láoxiánshàngshēngkuàngfēihuījīn

注释

昔闻:从前听说。
流水操:古代乐曲名。
想见:想象。
流水音:流水的声音。
况复:更何况。
山泉声:山泉的潺潺声。
如鸣琴:像琴声一样。
山中人:山里的人。
碧沼:清澈的池塘。
暗流:无声的暗流。
杳莫寻:难以寻找。
石钟山:地名,有著名的石钟之谜。
苏辨:苏轼辨析。
郦元:郦道元,古代地理学家。
李渤:唐代诗人。
地下:死后。
胡不:为什么不。
求琴心:探寻音乐的真谛。
何劳:何必。
弦上声:琴弦上的声音。
徽金:古代的一种琴,泛指古琴。

翻译

从前听说《流水操》的乐曲,想象那流水的声音。
更何况山泉潺潺,如同琴声自然流淌。
可笑那些山中人,硬要把清泉比作深潭。
暗流不再喧嚣,昔日声音难觅踪迹。
近来听说石钟山,苏轼辨明了古今的传说。
郦道元和李渤,地下定会为他们的误解感到沉默。
可惜未能亲耳听到,只让我空自登山游览。
道士笑着对我说,为何不探寻音乐的本质呢。
何必还要在琴弦上弹奏,更何况这不是真正的古琴之声。

鉴赏

这首诗名为《鸣琴泉》,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廌之手。诗中通过对山泉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深刻体悟。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这两句诗开篇便以感性语言引入主题,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传递出对山泉声的向往之情。"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接下来的四字,则形象地将自然界的声音比喻为琴声,展现了诗人对于山泉声音艺术性的欣赏。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这两句则流露出对一些人刻意追求自然之美的讽刺意味,他们试图以人力强化或模拟大自然的声音,而非顺其自然。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这两句诗转而描绘了一种失落的情感,暗示着某些声音已经消逝,而留下的只是难以捕捉的回音。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石钟山的描述和苏辨、郦元与李渤等人的引用。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琴师,他们的技艺在诗中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似乎能让地下的人也感到震动。

最后两句"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聆听这等美妙声音的遗憾,以及对于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琴心)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物外、不屑于追寻世间凡响的心态。

总体而言,这首《鸣琴泉》通过对山泉声的描写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