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尉仙田舍野老有可怜之态壁间之什
宋 · 李吕
乞籴民宵征,出粜官夙驾。
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
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
一逢岁不稔,大半为饥者。
公私久匮乏,谁欤可资藉。
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
倾囷了租赋,仅逃吏胥骂。
东作已无粮,贪赊宁论价。
负逋罄产偿,求售忘早夜。
逡巡生计尽,失所安足讶。
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
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
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
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
一逢岁不稔,大半为饥者。
公私久匮乏,谁欤可资藉。
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
倾囷了租赋,仅逃吏胥骂。
东作已无粮,贪赊宁论价。
负逋罄产偿,求售忘早夜。
逡巡生计尽,失所安足讶。
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
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
注释
乞籴:借贷。宵征:深夜出行。
出粜:卖出粮食。
夙驾:清晨驾车。
填壑:填满沟壑。
灾星:象征不幸的星辰。
七闽:指福建地区。
厥田:他们的田地。
逐末:追逐利润。
白话:银子。
岁不稔:歉收年。
饥者:饥饿的人。
资藉:援助。
南亩农:田野上的农夫。
长年服耕稼:常年耕作。
倾囷:倾倒仓库。
租赋:赋税。
吏胥:官差。
骂:责骂。
东作:春耕。
赊:赊欠。
逋:拖欠。
罄产偿:卖光所有财产来偿还。
失所:失去居所。
安足讶:对流离失所感到惊讶。
尉仙明:地方官名。
风化:教化。
兼并家:兼并土地的人。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敬意。
翻译
百姓在深夜里去借贷,官员清晨就驱车前往市场。粮食短缺如同填满沟壑,灾难之星仍未离去。
福建多山地,田地大多质量中等或低下。
丰收之年谷物价格低廉,人们追逐利益,只关心白花花的银子。
一旦遇到歉收年份,大部分人都会变为饥饿的人。
公私物资都已匮乏,谁能提供援助呢?
可怜的农夫常年耕种,为了缴税几乎倾尽所有。
即使倾倒仓库的粮食来交税,也仅能避免官差的责骂。
春耕已无粮可买,赊账的代价也不再计较。
负债累累,卖掉所有财产也难以偿还,日夜寻求买家。
生活陷入困境,流离失所的惊愕不已。
地方官尉仙明通达事理,他的言论有助于教化民众。
呵斥那些兼并之家,他们应感到羞愧和感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饱受饥饿与贫困折磨的农村景象。诗人通过对田舍生活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之情。
"乞籴民宵征,出粜官夙驾"一句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他们不得不早起晚睡地忙于收割谷物,而官方也急于征集粮食。"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则写出了农田中的劳作场景和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诗人继续描绘了山区农田的贫瘠与农民的困顿,以及由于年成不好带来的粮价低廉。"逐末贪白话"一句可能是指农民在卖粮时因为急需钱财而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价格。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揭示了官私两方面都因粮食匮乏而困扰,农民长年辛勤劳作却依旧无法摆脱饥饿。"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随后,诗中描述了农民因无粮而负债累累,甚至忘记了日夜。他们在寻找生计的过程中也感到绝望和迷茫。
最后,"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一句可能是在赞扬某位有识之士的智慧和善良,而"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则是对那些兼并土地、剥削农民的不义行为表示谴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事实,展现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