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陆使君见过各赋院中一物得江蓠
唐 · 皎然
江蓠生古砌,花每落禅床。
嘉客未采掇,空门自馨香。
名因诗目见,色对道心忘。
不遇陆内史,谁知殊众芳。
嘉客未采掇,空门自馨香。
名因诗目见,色对道心忘。
不遇陆内史,谁知殊众芳。
注释
江蓠:一种植物,常指江蓠草。古砌:古老的石阶。
禅床:僧人打坐修行的床。
嘉客:尊贵的客人。
采掇:采摘。
空门:佛教中指佛门,也代指寺院。
馨香:芳香,这里比喻美德或美好的名声。
名:名声。
诗目:诗歌中提及。
色:颜色,此处引申为外在形态。
道心:领悟了道家或佛家真理的心境。
陆内史:指历史上某位名为陆的内史,可能特指喜爱或擅长鉴赏此类花草的人物。
殊众芳:与众不同,超出一般的花卉。
翻译
江蓠在古老的石阶旁生长,花朵常常落在禅床上。尊贵的客人未曾来采摘,空旷的佛门中自然飘散着芬芳。
它的名字因被写入诗中而被人知晓,它的颜色在领悟了道的心境前显得无足轻重。
如果不是遇到了识货的陆内史,谁能知道它如此与众不同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寺院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独自欣赏的心境。江蓠生长在古老的砌石边,花瓣轻落于禅房之内,未被嘉宾采撷,却仍然散发出馨香。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独立美,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这份美的独享和欣赏。
“名因诗目见”一句,表明诗中的物象因其本身之美而得以留名,而非依附于其他事物。"色对道心忘"则是说,在这样的美景面前,甚至连尘世间的烦恼也能暂时忘却,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两句“不遇陆内史,谁知殊众芳”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求的感慨,觉得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共赏,就如同美丽的花朵无人欣赏,其独特之处也就 无从彰显。这里的“陆内史”应指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美好的朋友。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流露出一份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情怀。在唐代众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篇中,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致的笔触,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