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济州
宋 · 文天祥
借问新济州,徐郓兄弟国。
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
垂云阴万里,平原望不极。
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
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
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
车辙分纵横,过者临岐泣。
积潦流交衢,霜蹄破丛棘。
江南寒未深,铜炉兽花赤。
为知行路人,铁冷衣裳湿。
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
垂云阴万里,平原望不极。
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
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
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
车辙分纵横,过者临岐泣。
积潦流交衢,霜蹄破丛棘。
江南寒未深,铜炉兽花赤。
为知行路人,铁冷衣裳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济州:地名,古代行政区划。徐郓:可能是人名或地名。
大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大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
垂云:低垂的云层。
积潦:积水。
霜蹄:结霜的马蹄。
铜炉:金属制的加热器,此处可能指香炉。
铁冷:形容衣服因湿冷而变得僵硬。
翻译
请问这是新的济州吗?徐郓兄弟的国家。过去这里是大河之南,如今却在大河北边。
乌云低垂,遮蔽万里天空,广袤平原一眼望不到边际。
万物凋零,百草枯死,只有秋菊还保持着金黄的色彩。
田野间常可见到桑树,青翠点缀着田间小路。
道路上空无一人,只有稀疏的炊烟和萧瑟的气氛。
车轮痕迹交错纵横,过客面对岔路口不禁悲泣。
积水漫过道路,霜冻使车辙更加醒目,马蹄踏过丛生荆棘。
江南虽然还未深陷严寒,但铜炉中的兽形香炉火焰依然鲜红。
为了理解行人的艰辛,衣裳已因湿冷而铁一般硬邦邦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荒凉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开篇两句“借问新济州,徐郓兄弟国”,直接点明了诗人心中的牵挂所在,是那遥远的家乡。
接下来的几句“昔为大河南,今为大河北。垂云阴万里,平原望不极。”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地理位置,表达了诗人对于变迁的时光和空间的感慨。同时,“垂云阴万里”和“平原望不极”则描绘出一片辽阔无垠的景象,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然而,这种美好的情愫很快被现实打破,随后的几句“百草尽枯死,黄花自秋色。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展示了秋末的萧瑟景象,虽有桑树依旧青绿,但也无法掩盖大自然的衰败和生命力的凋零。
中间几句“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车辙分纵横,过者临岐泣。”则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旅途景象,无人的道路,孤独的旅人,以及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充满了悲凉。
末尾几句“积潦流交衢,霜蹄破丛棘。江南寒未深,铜炉兽花赤。”则细致地刻画了冬日的严酷和物象的凄美,而最后两句“为知行路人,铁冷衣裳湿。”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人的关切,他们在寒冷中跋涉,衣服亦因而湿透,显露出了生活的艰辛和心中的不舍。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人文关怀。